《坤维军前寄江南弟兄》
时间: 2025-01-11 21:50: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坤维军前寄江南弟兄
作者: 吴融 〔唐代〕
二年征战剑山秋,
家在松江白浪头。
关月几时干客泪,
戍烟终日起乡愁。
未知辽堞何当下,
转觉燕台不易酬。
独羡一声南去雁,
满天风雨到汀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军旅生涯中的思乡之情。经过两年的征战,战斗在剑山的秋天,自己的家乡在松江的白浪之边。关外的明月,不知何时才能干涸我的客泪,戍楼上升起的烟雾,始终让我想起家乡的愁苦。不知道辽阔的边塞何时能回归,反而感到燕台的报酬难以得到。唯有羡慕那南去的大雁,满天风雨都朝着汀州飞去。
注释
- 剑山:指的是与战争有关的地名,可能是指某个战场。
- 松江:松江是唐代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水域,诗人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
- 关月:即边关的明月,象征着孤独与思乡。
- 戍烟:指守边防的地方升起的烟雾,代表着战争和思乡之情。
- 辽堞:辽阔的边塞城墙,象征着边疆的艰苦和不确定性。
- 燕台:可能指的是燕京(今北京)地区,暗示回报和理想的难以实现。
- 汀州:在江西省,是诗人想象中归属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战争和思乡,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常以边塞题材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征战时期,体现了作者在战斗中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战斗生活的无奈,对归乡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
诗歌鉴赏
《坤维军前寄江南弟兄》是一首充满了浓厚思乡情感的边塞诗。诗人在两年的征战中,身处剑山,心系松江,展现了将士在外征战的孤独与无助。在第一句中,"二年征战剑山秋",简洁明了地交代了时间与地点,直接引出主旨。诗人通过对秋季的描绘,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战斗的艰辛。
接下来的"家在松江白浪头",则是将思乡之情引入,白浪的形象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仿佛能看到波涛起伏的江水,诗人心中翻涌的情感也如同那浪潮一般。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心情:身处战场,心归故里。
"关月几时干客泪,戍烟终日起乡愁"这一联非常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于月亮的期盼以及泪水的无奈。月亮是思念的象征,诗人希望能够通过月亮寄托自己的情感,但却发现泪水常常伴随而至,愁苦难以排解。
后面的句子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未知辽堞何当下,转觉燕台不易酬",辽阔的边塞让人感到迷茫,燕台的期许变得遥不可及。在这种焦虑中,诗人对南飞大雁的羡慕,更加突显了他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充分体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充满了对家国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年征战剑山秋
- 交代时间(两年)与地点(剑山),以及季节(秋),暗示对战斗的疲惫。
-
家在松江白浪头
-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松江的白浪是乡愁的象征。
-
关月几时干客泪
- 关外的明月象征孤独,问月何时才能消干自己的泪水,表达无奈与思乡之情。
-
戍烟终日起乡愁
- 戍楼升起的烟雾不断提醒着他对家乡的思念。
-
未知辽堞何当下
- 对未来的迷茫,不知道何时能够结束战斗回归。
-
转觉燕台不易酬
- 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落差,感到难以实现。
-
独羡一声南去雁
- 以大雁比喻自由,表达对归属和自由的渴望。
-
满天风雨到汀州
- 描绘自然景象,反映心境,风雨中的大雁更显孤独与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家在松江白浪头”与“戍烟终日起乡愁”,形成对称。
- 比喻:将明月与泪水相联系,形象地表达思乡之情。
- 意象:月亮、雁、烟等意象不仅描绘景象,更传达了情感。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在边疆征战中的思乡之情、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自由的渴望,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家国的关怀与深切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剑山:象征战争与艰苦,暗示作者经历的战斗与挑战。
- 松江:家乡的象征,承载着作者的思念与归属感。
- 关月:象征孤独与思虑,反映了作者的内心挣扎。
- 戍烟:代表战争带来的不安与思乡情绪。
- 南去雁:象征自由与归属,表达作者对归乡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坤维军前寄江南弟兄》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吴融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松江”指的是? A. 一个战场
B. 家乡的水域
C. 诗人的故乡
D. 一个城市 -
“关月几时干客泪”表达了诗人什么?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月亮的思考
C. 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
D. 对战争的向往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 -
《月夜忆舍弟》(杜甫)
同样表现了思乡情感,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
诗词对比
- 吴融《坤维军前寄江南弟兄》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两首诗都体现了思乡情,但吴融更多地突出战争带来的孤独与愁苦,而杜甫则强调家国的沉重,反映了诗人对家庭的深切关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边塞诗的艺术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