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五之三)》

时间: 2025-02-04 15:32:15

茫然不肯住林间。

有处即追攀。

将他死语图度,怎得离真丹。

浆水价,匹如闲。

也须还。

何如直截,踢倒军持,赢取沩山。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诉衷情(五之三)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原文展示:

茫然不肯住林间。有处即追攀。将他死语图度,怎得离真丹。浆水价,匹如闲。也须还。何如直截,踢倒军持,赢取沩山。


白话文翻译:

在林间游荡,心中却感到茫然不已,何时才能停下脚步?即使有地方可以追随,我又何必追寻那虚无的语言呢?如何才能摆脱那真实的真理呢?就像饮水的价格,似乎与闲散无关,但我还是得回归本真。与其如此,不如果断出击,打倒敌人,赢得沩山的胜利。


注释:

  • 茫然: 迷茫、不知所措。
  • : 停留、驻足。
  • 追攀: 追随和攀登。
  • 死语: 已经失去意义或价值的话语。
  • 真丹: 这里象征真正的道理或真理。
  • 浆水: 指饮用的水,常用以比喻简单的生存。
  • 沩山: 位于湖南的一座山,著名的道教圣地,象征追求的目标。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的诗词以清新、深刻而著称,常常反映政治、社会的各种现象。
  • 创作背景: 此诗反映了王安石在政治改革中所面临的困惑和追求,表达了他对真理的渴望以及对世俗虚妄的拒绝。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诉衷情(五之三)》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诗中表现出一种迷茫的状态,诗人似乎在林间游荡,不知何去何从。这种不确定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孤独与无奈。紧接着,诗人意识到追逐那些虚无的“死语”毫无意义,更应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真理的探寻。

在后面的句子中,诗人以“浆水价”作为比喻,暗示生活的简单和朴素,同时也在反思追求的真正意义。最后,诗人呼吁果断行动,摒弃犹豫,力争上游,赢得内心的胜利与宁静。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茫然不肯住林间。”:表现诗人内心的迷茫与不安,无法停留于某一处。
    • “有处即追攀。”:即使有目标,诗人也在思考其意义。
    • “将他死语图度,怎得离真丹。”:对无意义的追求感到困惑,渴望寻找真正的道理。
    • “浆水价,匹如闲。”:生活的表面简单,然而内心却不平静。
    • “也须还。”:最终还是要回归本真。
    • “何如直截,踢倒军持,赢取沩山。”: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追求真正的理想与目标。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浆水”,反映其简单与平淡。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相对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人生的虚无感和对真理的追求,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


意象分析:

  • 林间: 象征迷茫与不确定的状态。
  • 死语: 代表无意义的追求与空谈。
  • 真丹: 真实的道理,象征内心的追求。
  • 沩山: 目标与理想的象征,代表追求的最终归宿。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1. 王安石的《诉衷情(五之三)》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生活的享受 B. 对真理的追求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爱情的思考
  • 填空题:

    1. 诗中“浆水价”比喻了__
  • 判断题:

    1. “死语”在诗中是指有意义的话语。(对/错)

答案:

  1. B
  2. 生活的简单与朴素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刘禹锡的《秋词》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诉衷情(五之三)》与李白的《将进酒》均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内心的探索,而李白则强调外在的豪迈与释怀。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王安石传》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