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亭夹径草深庵僧澄锄去之将种桃李》

时间: 2025-01-25 10:41:21

径荒随处长蓬蒿,忽告通幽且尽薅。

已问花翁移郁李,竟从金母折蟠桃。

住庵事简吾何力,种树功高子有劳。

吏用公材当小试,把锄来趁雨如膏。

意思解释

晨光亭夹径草深庵僧澄锄去之将种桃李

原文展示:

径荒随处长蓬蒿,忽告通幽且尽薅。
已问花翁移郁李,竟从金母折蟠桃。
住庵事简吾何力,种树功高子有劳。
吏用公材当小试,把锄来趁雨如膏。

白话文翻译:

小径上杂草丛生,随处都是长得茂盛的蓬蒿,
忽然听说要通往幽静之处,就把杂草全都割掉。
我已经向花农询问了移栽的郁李,
竟然是从金母那里折下的蟠桃。
住在庵里的事简单,我又何能出力,
种树的功劳大,子孙却要辛劳。
公用的材料可以稍微试用,
快把锄头拿来,借着雨水的滋润来种树吧。

注释:

  • 径荒:小路荒废。
  • 蓬蒿:一种杂草,生长茂盛。
  • 通幽:通向幽静的地方。
  • 郁李:李树的一种,果实美味。
  • 金母:道教中的女神,象征长生和繁荣。
  • 蟠桃:传说中极为美味的桃子,常与长寿联系在一起。
  • :寺庙,一种简陋的宗教居所。
  • :官吏,指负责管理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翌,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作品多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常描绘田园生活及佛教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清晨,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小庵中忙于种植桃李的情景,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蕴含佛教的淡泊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的宁静为背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开篇以“径荒随处长蓬蒿”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图景,突出了自然的生机与生命的顽强。接着,诗人决定清理杂草,准备在这片土地上种植李桃,体现出一种对自然的尊重与改造的决心。

诗中提到了“金母折蟠桃”,不仅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暗示了丰收与长寿的美好愿望。最后两句则转向实际的劳动,表明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虽有其艰辛,但仍需乐观面对,强调了“种树功高子有劳”的生活哲理。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深思,传达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径荒随处长蓬蒿”:小路被杂草覆盖,荒废的景象随处可见。
  2. “忽告通幽且尽薅”:得知有清幽的地方,便决定将杂草彻底割掉。
  3. “已问花翁移郁李”:我已经向花农询问移栽的郁李。
  4. “竟从金母折蟠桃”:原来竟是从金母那里折下的蟠桃,寓意珍贵。
  5. “住庵事简吾何力”:住在简陋的庵中,我又有什么能力去做大事。
  6. “种树功高子有劳”:种树的功劳很大,子孙后代却要劳苦。
  7. “吏用公材当小试”:公用的材料可以稍微试用。
  8. “把锄来趁雨如膏”:快把锄头拿来,借着雨水的滋润来种树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比作“膏”,形象地表现了雨水的滋润。
  • 对仗:如“种树功高子有劳”,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植物被赋予了生命力,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对生活理想的追求。诗人在清晨的宁静中,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对未来的希望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 蓬蒿:象征着生机与自然的顽强。
  • 桃李:代表着美好的未来与希望。
  • :象征着一种简单而清静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母”指的是哪个神祇? a) 观音
    b) 地藏
    c) 道教女神

  2. “径荒随处长蓬蒿”的意思是: a) 小路上繁花似锦
    b) 小路上杂草丛生
    c) 小路被人修整

  3. 诗中提到的“种树功高子有劳”说明了什么? a) 种树不需要努力
    b) 种树的成功需要后代的辛苦
    c) 种树是所有人的责任

答案:

  1. c) 道教女神
  2. b) 小路上杂草丛生
  3. b) 种树的成功需要后代的辛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朱翌与陶渊明的作品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清新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朱翌的诗更注重个人劳动的价值,而陶渊明则强调自然的纯粹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