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政王侍郎》

时间: 2025-01-26 03:05:58

弱冠献奇策,居然终贾才。

赋成平乐馆,歌奉柏梁杯。

丽藻留昭世,英游隔夜台。

土中埋美玉,谁见不兴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致政王侍郎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弱冠献奇策,居然终贾才。
赋成平乐馆,歌奉柏梁杯。
丽藻留昭世,英游隔夜台。
土中埋美玉,谁见不兴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年轻时献策的理想与追求,然而最终却发现自己的才华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诗中提到的“平乐馆”和“柏梁杯”象征着诗人的成就与荣耀,而“土中埋美玉”则暗示着埋没的人才和对未被重视的哀伤。

注释:

  • 弱冠:指20岁,古代男子的成年礼。
  • 贾才:贾谊的才华,表示有才华的人。
  • 平乐馆:指一个著名的音乐场所,象征创作成就。
  • 柏梁杯:古代宴会时用来歌唱的酒杯,象征盛大的庆祝和荣誉。
  • 丽藻:美好的词句。
  • 昭世:让世人所知的。
  • 英游:指英俊卓越的游子。
  • 隔夜台:可能指代人们对才华的短暂记忆。
  • 埋美玉:指有才华的人未被发现或重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史学见长,著有《资治通鉴》,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历史学家。诗歌方面,司马光的作品常体现出深刻的思考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司马光的官场经历,表达了对自己才华未能施展的惋惜与无奈,反映了当时士人的苦闷心情。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弱冠年纪时的壮志为引子,抒发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人在年轻时渴望展现自己的才华,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期望逐渐被现实所击碎。开头两句“弱冠献奇策,居然终贾才”中,诗人通过“弱冠”这一词语,展现了当时年轻人的理想与抱负,而“终贾才”则反映了对才华被埋没的不满。

接下来的“赋成平乐馆,歌奉柏梁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曾经的成就的怀念,平乐馆和柏梁杯都象征着辉煌的过去。接着的“丽藻留昭世,英游隔夜台”,则是在强调虽然有美好的词句和才华,却因环境的原因而未能持久被人铭记。

最后一句“土中埋美玉,谁见不兴哀”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对被埋没的才能表示深切的哀痛,清晰地传达出对社会对人才不重视的批判。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弱冠献奇策:二十岁时我提出了奇特的谋略。
  2. 居然终贾才:然而最终却只是一位平凡的贾谊。
  3. 赋成平乐馆:我曾在平乐馆中创作出美丽的诗篇。
  4. 歌奉柏梁杯:也曾为柏梁杯唱歌献艺。
  5. 丽藻留昭世:美丽的辞藻希望流传世间。
  6. 英游隔夜台:优秀的人才却被人遗忘在隔夜的台上。
  7. 土中埋美玉:如同埋在泥土中的美玉。
  8. 谁见不兴哀:谁会看到它而不感到惋惜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才比作“美玉”,形容其珍贵和被埋没的可惜。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平乐馆、柏梁杯象征着诗人的成就与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着重表达了对被埋没才华的惋惜,反映了士人面对现实时的无奈与失落,同时也强调了社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弱冠:理想与青春的象征。
  • 美玉:优秀人才的象征。
  • 平乐馆:成就与辉煌的象征。
  • 柏梁杯:荣耀与庆祝的象征。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浓厚的怀古情绪,反映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弱冠”指的是多大年龄? a) 18岁
    b) 20岁
    c) 25岁
    d) 30岁

  2. “柏梁杯”象征什么? a) 恋爱
    b) 荣耀
    c) 战争
    d) 平淡

  3. 诗中提到的“美玉”比喻什么? a) 财宝
    b) 美德
    c) 优秀人才
    d) 诗歌

答案:

  1. b) 20岁
  2. b) 荣耀
  3. c) 优秀人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司马光的《致政王侍郎》更为沉郁,前者强调豪情壮志,而后者则是对才华被忽视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资治通鉴》

以上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司马光的诗歌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