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日过天街怀景仁》
时间: 2024-09-19 20:55: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月十六日过天街怀景仁
作者:司马光 〔宋代〕
秋潦收四野,晴云无一斑。
忽惊龙六缺,远见鸣皋山。
凉飚入毛发,颢气清心颜。
悠然念吾友,逍遥城阙间。
思陪篮舆尾,共此登临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场景:四处的秋水已经退去,晴朗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突然看到龙形的六道云彩,远远地望见鸣皋山。凉爽的秋风吹拂着头发,清新的气息使人心情舒畅。悠然自得地想着我的朋友,想象他在城阙之间悠闲自在的样子。心中想着,如果能同乘竹舆,共同在这个秋日的高处闲游,那该多好啊。
注释
- 秋潦:秋天的雨水,指秋季的积水。
- 龙六缺:龙形的六道云彩,形容云彩的形状。
- 鸣皋山:山名,表示远方的山景。
- 凉飚:凉爽的风。
- 颢气:清新的气息,通常指秋天的气候。
- 篮舆:竹制的轿子,古代贵族乘坐的交通工具。
- 逍遥城阙:形容人在城门阙之间悠闲自在。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龙六缺”可能与古代对云彩的形象化描述有关,古人常将云彩与龙的形象相联系,象征着吉祥和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冲之,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提倡儒家思想,反对权臣专权,强调政治的清明和道德的重要性。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正值八月,诗人行经天街,心中思念故友景仁。诗中描绘的宁静自然和对友人的思念,反映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友人的思念。诗的开头两句,"秋潦收四野,晴云无一斑",构建了一个宁静、清新的秋日画面,展现了秋天的清澈与明朗。接下来的“忽惊龙六缺,远见鸣皋山”,则通过对远景的描绘,营造了一种辽阔而又神秘的意境。这里的“龙六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云彩的形状,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变化的感悟。
“凉飚入毛发,颢气清心颜”,这两句通过感官的描绘,表现了秋风的清爽与气候的宜人,增强了诗人内心的舒畅与愉悦。而“悠然念吾友,逍遥城阙间”则将情感的重心转向了友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一同分享美好时光的渴望。最后一句“思陪篮舆尾,共此登临闲”,则是对未来的向往,渴望能与友人共同分享这份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友谊的珍惜,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潦收四野:秋天的水退去,四周的土地恢复了平静。
- 晴云无一斑:天空明亮无云,指天气晴朗。
- 忽惊龙六缺:突然看到像龙形状的六道云彩,描绘了天际的变化。
- 远见鸣皋山:远远望见鸣皋山,增加了景色的层次感。
- 凉飚入毛发:凉爽的风吹拂头发,感受自然的清新。
- 颢气清心颜:清新的气息使人心情愉悦,心中感到清爽。
- 悠然念吾友:悠闲地想到我的朋友,表达思念之情。
- 逍遥城阙间:朋友在城阙之间自由自在,增加了友谊的温暖。
- 思陪篮舆尾:想象能与朋友共乘轿子,享受悠闲时光。
- 共此登临闲:共同在高处游玩,享受宁静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彩比喻为“龙”,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上下句的对应,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运用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形成强烈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对友谊的珍惜与向往,展现了他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潦:象征着秋天的变迁,代表着丰收与萧瑟。
- 晴云:象征着清朗的心境与宁静的生活。
- 凉飚:象征着自然的清新与舒适。
- 鸣皋山:代表着远方的希望与美景。
- 篮舆:象征着友谊与共同的生活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凉飚”指的是什么? a) 冬风
b) 秋风
c) 春风
d) 夏风 -
填空题:诗人在高处幻想与朋友一起“__”。
-
判断题:诗中“龙六缺”是指山脉的形状。(是/否)
答案
- b) 秋风
- 共同登临闲
- 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下独酌》 李白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本诗在情感上都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但前者更多的是孤独感,而《八月十六日过天街怀景仁》则强调了自然与友谊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司马光传》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