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子戈续歌》
时间: 2025-01-11 16:49: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芊子名婴见汉志,一十八篇成往事。
儒家者流书不传,得此一歌犹快意。
内业六韬名目连,想见谈兵铸兵器。
造字古文书作造,说文可证神通寺。
楚王授师不到鲁,鲁亦无闻羊舌至。
芊子七十子之徒,宁无手泽存遗地。
周公庙侧土花香,宵光尚带英雄气。
此戈不与正师同,二千年上贤人制。
内倍胡三援四之,考工尺寸无殊异。
好与周公负扆图,精灵永寿人间世。
白话文翻译:
芊子的名叫婴,他的汉志被记录下来,有十八篇成为往事。儒家学者的书籍没有传播,能得到这一首歌也算是一种快意。内业的六韬与名目相连,想必能看到谈论兵器与铸造兵器的场景。造字的古文书是由造字而作,《说文》可以证明神通寺的存在。楚王授予的老师未能抵达鲁国,鲁国也未曾听闻羊舌的到来。芊子的七十个门徒,难道没有手泽留存的地方吗?周公庙旁的土壤散发着花香,夜晚的光辉依然带着英雄的气息。这把戈与正统的师傅不同,已经经历了二千年贤人的制作。内部的标准与胡三和四的工艺没有什么不同。希望能够与周公一起绘制图画,让精灵永享人间的长寿。
注释:
- 芊子:指楚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婴是他的字。
- 汉志:指汉代的历史记载。
- 儒家:指儒家学派,强调经典和教育。
- 六韬:古代兵法著作。
- 造字古文:指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 周公:周朝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周公庙为其纪念庙宇。
- 羊舌:指羊舌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名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云鹏,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涉及历史、兵法等,风格深沉且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对古代文献和历史人物的追忆中创作的,旨在表达对儒家思想和古代兵法的崇敬,同时也反映了对历史传承的思考。
诗歌鉴赏:
《芊子戈续歌》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歌。诗中通过追溯历史人物芊子(即楚国的名将婴)及其门徒的事迹,展现了对儒家经典和古代军事思想的敬仰。诗的开头提到“汉志”,意在说明历史的悠久与传承,而后则提及儒家书籍的不传,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遗憾。
诗中提到的“内业六韬”和“造字古文”,显示出诗人对历史典籍的熟悉与重视。尤其是在提到“楚王授师不到鲁”时,表现出一种历史的无奈和遗憾,同时也暗示了文化传承中的失落。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周公的向往,希望能与古代贤人一同绘制理想的图景,展现出对人间长寿与和谐的美好愿望。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芊子名婴见汉志:提到芊子的名字和他的历史地位。
- 一十八篇成往事:暗示历史的记载和传承。
- 儒家者流书不传:表达对儒家经典未能传承的遗憾。
- 得此一歌犹快意:说明即使只有这首歌也让人感到快意。
- 内业六韬名目连:提及古代兵法的经典,与军事有关的知识。
- 想见谈兵铸兵器:想象古人讨论兵器的情景。
- 造字古文书作造:提到汉字的起源。
- 说文可证神通寺:指向《说文解字》及其对字义的解释。
- 楚王授师不到鲁:历史事实,传达一种无奈。
- 鲁亦无闻羊舌至:鲁国对羊舌的无知,象征文化的隔阂。
- 芊子七十子之徒:提到芊子的门徒,强调传承。
- 宁无手泽存遗地:质疑为什么没有留下遗迹。
- 周公庙侧土花香:描绘周公庙的美好环境。
- 宵光尚带英雄气:夜晚的光辉仍然充满英雄气概。
- 此戈不与正师同:阐述这把戈与传统师傅的不同。
- 二千年上贤人制:强调这把戈的历史悠久。
- 内倍胡三援四之:提到其他工艺,显示技艺的传承。
- 考工尺寸无殊异:工艺标准一致,显示技艺的严谨。
- 好与周公负扆图:希望与周公共同绘制理想图景。
- 精灵永寿人间世:表达对长寿与和谐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戈”来象征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遗失文化的惋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古代文化的追思与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反映出诗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芊子:象征智慧与军事才能的结合。
- 戈:象征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延续。
- 周公:代表理想的政治与军事智慧。
- 夜光:象征历史的辉煌与英雄的气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芊子的字是什么?
- A. 嬴
- B. 婴
- C. 智
- D. 志
-
诗中提到的古代兵法书籍是什么?
- A. 孙子兵法
- B. 六韬
- C. 三十六计
- D. 兵法三十篇
-
诗中提到的周公庙旁有什么香气?
- A. 土花香
- B. 松香
- C. 竹香
- D. 荷花香
答案:
- B. 婴
- B. 六韬
- A. 土花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是对历史与自然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的情感与理想。
- 《登高》:表达对历史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反映出类似的主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曲文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