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赠赵神童
原文展示:
圣朝殊汉令,才子少登科。
每见先鸣早,常惊后进多。
独居方寂寞,相对觉蹉跎。
不是通家旧,频劳文举过。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朝代,科举的制度不同于汉朝,年轻的才子们很少能中举。每当看到那些早早成名的人,我常常感到后来的学子们竟然如此众多。独自一人时,我感到孤独与寂寞,面对过去的成就,倍感时间的流逝。并非因为我和他们是老朋友,而是为了追求文才,常常感到疲惫不堪。
注释:
- 圣朝:指唐朝。
- 殊汉令:与汉朝的制度相比,具有不同的政策。
- 才子少登科:年轻有才的人鲜有中举的机会。
- 先鸣早:指那些早早成名的人。
- 常惊后进多:常常惊讶于后来者的数量。
- 独居方寂寞:独自生活时感到孤独。
- 相对觉蹉跎:面对自己的成就,感到岁月的流逝。
- 通家旧:与这些人并不是老朋友。
- 频劳文举过:为了追求功名而常常感到疲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风清新,富有哲思,尤其擅长描写人生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变化以及年轻才子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诗人借此表达对年轻学子们的关心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体现了对文人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李端的《赠赵神童》是一首充满感慨与思索的诗,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科举制度的深刻洞察。诗中提到的“圣朝殊汉令”,引出了对唐代与汉代科举制度的比较,显示出时代的变迁和年轻才子们面临的压力。诗人对“才子少登科”的叹息,反映了对年轻一代的关怀,同时也隐含着对自身成就的反思。
“每见先鸣早,常惊后进多”,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早早获得成功者的羡慕与后进者的感叹。此句不仅体现了对成就的渴望,也传达出一种竞争的焦虑与无奈。而后面的“独居方寂寞”,则将情感推向更深的层次,诗人独处时的孤寂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
最后两句“不是通家旧,频劳文举过”则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疲惫。追求文才和功名的路途并不平坦,常常带来的是无尽的劳累与失落。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李端对时代、对人才、对自身处境的深刻理解,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朝殊汉令”:开篇即提出唐朝科举制度与汉朝的不同,引发读者的思考。
- “才子少登科”:年轻的有才之士难以中举,反映出人才的匮乏。
- “每见先鸣早,常惊后进多”:诗人对早成名者的羡慕,以及后进者的众多感到惊讶。
- “独居方寂寞,相对觉蹉跎”:独处时的孤独与对时间的感慨,表现了诗人的内心冲突。
- “不是通家旧,频劳文举过”:强调追求文才的艰辛和疲惫,传达出对功名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才子少登科”与“每见先鸣早”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 比喻:将成名比作“鸣”,形象地描绘出成功的状态。
- 排比:通过“独居”、“相对”来强调孤独感的加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李端对年轻才子的关心与对自身境遇的反省,同时也揭示了唐代文人面对竞争与孤独的复杂心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朝”:象征着辉煌与希望,代表唐代的繁荣与文人理想。
- “才子”:代表年轻一代的有志之士,承载着对未来的期望与失落。
- “鸣”:象征成功与成就,反映出诗人对成名的渴望。
- “寂寞”:表达孤独与无奈,反映出追求文才过程中的内心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圣朝”指的是哪个朝代?
- A. 汉朝
- B. 唐朝
- C. 宋朝
-
诗人对早成名者的态度是?
- A. 羡慕
- B. 轻视
- C. 忽视
-
诗中“独居方寂寞”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兴奋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王之涣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赠赵神童》与《夜泊牛津》均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年轻才子的关怀与竞争的焦虑,而后者则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前者带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后者则显得更加淡然。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李端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