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寻司空文明逢深上人因寄晋侍御》

时间: 2025-01-27 03:17:27

鹤裘筇竹杖,语笑过林中。

正是月明夜,陶家见远公。

自嫌山客务,不与汉官同。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夜寻司空文明逢深上人因寄晋侍御

作者: 李端 〔唐代〕

原文展示:

鹤裘筇竹杖,语笑过林中。
正是月明夜,陶家见远公。
自嫌山客务,不与汉官同。

白话文翻译:

在月明的夜晚,我穿着鹤毛的披风,手持竹杖,和你在树林中谈笑。
正是在这个明亮的夜晚,我在陶渊明的家中见到了远公(陶渊明)。
我自觉身为山中隐士,不愿与汉朝的官员同流合污。

注释:

  • 鹤裘:用鹤毛制成的衣服,象征高洁的品位。
  • 筇竹杖:用竹子制成的拐杖,常为隐士所用。
  • 远公:指陶渊明,因其志趣高洁,隐居山林,称为“远公”。
  • 山客:指隐士或山中游人。
  • 汉官:指汉朝的官员,暗指世俗官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文人隐士追求自然、反对世俗的潮流,诗人通过与陶渊明的相遇,抒发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拒绝。

诗歌鉴赏:

李端的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描绘了月光下的幽静夜晚,展现了诗人对隐官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描绘了他身处幽林,与友人畅谈的愉悦场景,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月明的夜晚,给人以宁静与思考的空间,而陶渊明的出现则引发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忆与向往。接下来的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不屑与拒绝,强调了他宁愿做一个自由的山中隐士,也不愿与官员同流合污。整首诗在清丽的意象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人生思考,体现了唐代文人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诗人穿着高洁的衣服,拿着竹杖,象征着一种清新脱俗的形象,暗示他与世俗的距离。
    • 第二句:在月光明亮的夜晚,诗人拜访陶渊明,意在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第三句:诗人自我反省,认为自己并不愿意参与世俗的官场,强调了隐士的清高与独立。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鹤裘筇竹杖”,“语笑过林中”,展现了音韵的和谐美。
    • 意象:通过“月明夜”、“林中”营造出恬静的氛围,象征着理想的隐居生活。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拒绝,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由与高洁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鹤裘:象征高洁与脱俗。
  • 筇竹杖:隐士生活的象征。
  • 月明:宁静与智慧的象征。
  • 陶家:代表理想的隐逸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远公”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陶渊明
    • D. 白居易
  2. 诗人穿着何种衣物?

    • A. 兽皮
    • B. 鹤裘
    • C. 丝绸
    • D. 毛衣
  3. 诗中“自嫌山客务”意为:

    • A. 感到自豪
    • B. 自我反省
    • C. 希望出仕
    • D. 感到孤独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月夜的宁静与思乡之情。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对山中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李端与陶渊明的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但李端的诗更多地强调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陶渊明则更注重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楚辞·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