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六月炎天收火伞》

时间: 2025-01-11 11:22:05

六月炎天收火伞,南薰洗尽烦蒸。

尧蓂七荚又争青。

问知陈仲举,元是此时生。

别驾功名清暇日,题兴尚带屏星。

黑头非晚到公卿。

且倾浮蚁酒,来听祝龟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六月炎天收火伞
作者: 佚名 〔宋代〕
六月炎天收火伞,南薰洗尽烦蒸。
尧蓂七荚又争青。问知陈仲举,元是此时生。
别驾功名清暇日,题兴尚带屏星。
黑头非晚到公卿。且倾浮蚁酒,来听祝龟龄。

白话文翻译:

在六月的炎热夏天,收起了遮阳伞,南风吹来,洗去了一身的烦闷。尧蓂的七个荚果又竞相争绿。问你知不知道陈仲举,他本是这个时候出生的。别驾的功名在清闲的日子里,题兴仍然带着星星的影子。黑头并非晚到的公卿,且让我们倾杯浮蚁酒,来听祝愿长寿的歌声。

注释:

  • 火伞:指遮阳伞,象征炎热的夏天。
  • 南薰:南风,清凉的风。
  • 尧蓂:即“蓂”,指一种植物,七荚指其果实,象征繁荣。
  • 陈仲举:指东汉的陈蕃,象征贤者,意指他在这样的时节出生。
  • 别驾:古代官职,指主管的官员,象征名声和功名。
  • 屏星:形容美好的夜景,星星点点。
  • 黑头:指头发未白的中年人,象征正值年华。
  • 浮蚁酒:寓意轻松愉快的酒,象征闲适的生活。
  • 祝龟龄:祝愿长寿,象征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本诗的作者未知,属于宋代诗词。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诗词创作尤其发达,许多作品以清新、自然见称。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夏季,表达对炎热天气的感受与对自然的观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与闲适的态度。同时,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典故,显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诗歌鉴赏:

《临江仙·六月炎天收火伞》是一首描绘夏日生活的词作,透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一种闲适而清新的生活态度。诗的开头,诗人用“六月炎天收火伞”引入炎热的夏季,接着“南薰洗尽烦蒸”,一方面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另一方面也隐喻心中的烦恼得到释放。接下来的“尧蓂七荚又争青”,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生命的蓬勃与希望,呼应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陈仲举,是从历史中引出的一位贤者,象征着智慧与理想,反映了诗人对贤人的怀念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接着,“别驾功名清暇日”则展示了诗人对“功名”的淡然态度,强调了精神上的富足与内心的宁静。

最后两句“黑头非晚到公卿。且倾浮蚁酒,来听祝龟龄”,不仅带有对生活的庆祝,也暗示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鼓励人们珍惜当下,享受生活。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传达了对夏日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六月炎天收火伞:描绘夏季炎热,收起遮阳伞,象征对酷暑的告别。
  2. 南薰洗尽烦蒸:南风吹来,带走了夏天的闷热与烦恼,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3. 尧蓂七荚又争青:描写植物生长旺盛,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希望。
  4. 问知陈仲举,元是此时生:提及历史人物,代表智慧与理想,感叹其在夏季出生。
  5. 别驾功名清暇日:表达对功名的淡然态度,强调清闲的日子。
  6. 题兴尚带屏星:描绘夜空的美好,表现对生活的享受。
  7. 黑头非晚到公卿:表示仍在壮年,暗示对未来的期待。
  8. 且倾浮蚁酒,来听祝龟龄:邀请朋友共饮,庆祝生活,表达珍惜当下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心情相结合,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别驾功名”和“清暇日”,平衡了句式,增强节奏感。
  • 意象:通过“火伞”、“南薰”等意象,营造出夏天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炎夏的感悟、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友谊的珍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历史人物,表达了一种闲适、淡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火伞:象征炎热,表现对酷暑的感受。
  • 南薰:象征清凉,带来心灵的宁静。
  • 尧蓂:象征生命的蓬勃与希望。
  • 黑头:象征中年人的稳重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陈仲举”是谁?

    • A. 汉代的陈蕃
    • B. 唐代的李白
    • C. 宋代的苏轼
  2. “南薰洗尽烦蒸”中的“南薰”指什么?

    • A. 南风
    • B. 南方的雨
    • C. 南方的阳光
  3. “浮蚁酒”象征什么?

    • A. 辛酸的生活
    • B. 轻松愉快的生活
    • C. 复杂的人际关系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同样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悟。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展现了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感慨的反思。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虽主题不同,但同样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两者都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