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幕府有和,再用韵)》
时间: 2025-01-27 03:18: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幕府有和,再用韵)
枣颊上秋色,朔漠寇南来。
斧塘锋猬棼集,腥雾扫难开。
细看眼前局面,惊落人间匕箸,
砥柱者谁哉。熊虎贾余勇,
狐兔等轻埃。炮雷轰,戈日耀,
阵云排。不图风定波息,
谈笑静长淮。要诧穿杨妙手,
乘早闹蓝抽脚,谁拙又谁才。
束起楼兰剑,归钓子陵台。
白话文翻译
在枣树林下,秋天的色彩渐浓,北方的敌人从荒漠南下。
斧头和锋利的刺猬在水塘边聚集,腥风四起,令人难以呼吸。
细细观察眼前的局面,令人惊讶的是人间纷争,如同匕首和筷子般刺耳。
谁是这动乱中的支柱呢?熊虎般的贾家余勇,狐狸兔子般的轻松如尘埃。
炮声轰鸣,戈矛闪耀,阵云排开。
未曾想到风平浪静,波澜不惊,轻松谈笑于长淮之畔。
令人惊讶的是穿杨的高超技艺,趁早在蓝天中拔脚而起,谁是笨拙,谁是聪慧?
束起楼兰的剑,归去钓子陵的台上。
注释
- 枣颊:枣树的面颊,指秋季枣树上的果实。
- 朔漠:北方的荒漠。
- 腥雾:形容战争的气息。
- 匕箸:比喻人间的纷争与斗争,匕首和筷子象征着生活中的冲突。
- 砥柱:支撑或稳定的事物。
- 熊虎贾:指贾家人勇猛如熊虎。
- 狐兔:象征轻巧的敌人。
- 穿杨:射箭技术高超。
- 楼兰剑:象征勇武的武器。
典故解析
“楼兰”指的是西域的一个古国,以勇士和剑术闻名。诗中提到的“束起楼兰剑”象征着恢复力量和勇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惟仁,号伯琦,南宋诗人,擅长词作,其作品多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词常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见长,受到后人的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战争和社会动乱,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豪杰的期待。
诗歌鉴赏
此诗以“水调歌头”为题,开篇描绘了秋日的景象,伴随北方敌人南下的紧迫形势,展现了战争带来的阴霾。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诗人对眼前局势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思考。尤其是“惊落人间匕箸”一语,生动地描绘了人间纷争的惨烈。接下来的“炮雷轰,戈日耀”,则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惨烈场景。通过对比“熊虎贾余勇”和“狐兔等轻埃”,作者展现了敌我力量的悬殊,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未来的期待,表明即使在困境中,诗人依然希望能够找到解决之道,重振旗鼓。诗末提到的“束起楼兰剑”,则象征着重新振作、迎接挑战的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枣颊上秋色:描绘秋天的色彩,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 朔漠寇南来:北方敌人来袭,暗示战争的紧迫。
- 斧塘锋猬棼集:象征战争的混乱与无序。
- 腥雾扫难开:形容战场上的血腥气味,让人窒息。
- 细看眼前局面:诗人开始观察当前局势。
- 惊落人间匕箸:比喻战争中的冲突与斗争。
- 砥柱者谁哉:质疑谁是能够支撑这个动乱局面的。
- 熊虎贾余勇:形容贾家人的勇猛。
- 狐兔等轻埃:与敌人相比,轻松如尘埃的敌人。
- 炮雷轰,戈日耀:描绘战争的响亮与激烈。
- 阵云排:指战争的阵势。
- 不图风定波息:未曾期待平静的到来。
- 谈笑静长淮:即使在困境中,仍然希望能有轻松的时刻。
- 要诧穿杨妙手:希望通过高超的技巧来解决问题。
- 乘早闹蓝抽脚:趁早采取行动,避免被动。
- 谁拙又谁才:对比不同人的能力与智慧。
- 束起楼兰剑:重新振作,准备迎接挑战。
- 归钓子陵台:暗示回归安宁与和平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匕箸”比喻纷争。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人性特征。
- 对仗:如“炮雷轰,戈日耀”,体现了诗词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色、战争场景及对未来的期望,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心,同时也展现了在困境中寻求解决之道的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成熟,也隐含着忧伤。
- 棱角:象征战争的尖锐与冲突。
- 楼兰剑:象征勇气与战斗力。
- 腥雾:战场的气息,暗示战争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枣颊上秋色”中“秋色”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颜色
- B. 秋天的颜色
- C. 夏天的颜色
- D. 冬天的颜色
-
“熊虎贾余勇”中的“熊虎”比喻什么?
- A. 温柔
- B. 勇猛
- C. 脆弱
- D. 平和
-
诗中提到的“束起楼兰剑”象征着什么?
- A. 放弃
- B. 振作与迎接挑战
- C. 逃避
- D. 无所作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同样表现了对历史与英雄的思考。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自然与人间的情感交融。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在描写孤独与思乡之情,但焦点在于个人情感,而此诗更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动乱。
- 《登高》(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表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与历史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