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昱师赴请姑苏
作者: 林逋 〔宋代〕
原文展示:
同功阖闾人,衣囊覆氎巾。
新烟赤岩暝,融雪太湖春。
钟远移斋候,香迟上定身。
当知举如意,宝地雨花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昱师前往姑苏的送别之情。作者提到与昱师同为阖闾之人,身穿衣服,包裹着氎巾。如今春天的太湖融雪,红霞映照在赤岩之上。远处的钟声传来,香气也渐渐飘来。希望你能在宝地上如意安康,常常受到花雨的滋润。
注释:
- 同功: 同样的学问或技艺。
- 阖闾: 古代地名,阖闾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 氎巾: 一种用丝织成的头巾。
- 新烟: 指春天的烟雾,景色迷人。
- 赤岩: 指一种红色的岩石,可能是特指某个山水景观。
- 融雪: 春天雪融化的景象。
- 太湖: 中国著名的湖泊,风景优美。
- 钟远: 指远处的钟声。
- 香迟: 指香味缓缓飘来。
- 举如意: 希望一切顺利如意。
- 宝地雨花: 指美好的地方常有花雨,象征着美好和吉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仁,号称“林君”,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而著称,作品清新典雅,情感真挚。林逋的诗风以清丽脱俗、情景交融为特点,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林逋送昱师赴姑苏,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祝福。姑苏是当时的重要文化中心,许多文人雅士聚集于此,诗人以此为契机,借送别之际抒发情感,展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歌鉴赏:
《送昱师赴请姑苏》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中将送别的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开头两句提到“同功阖闾人”,直接表明了与昱师的关系,显示出同道中人的亲近。接着,诗人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通过“新烟赤岩暝,融雪太湖春”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变化,隐喻着昱师未来的美好前景。
“钟远移斋候,香迟上定身”则通过听觉与嗅觉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给人以温馨的感觉。最后两句“当知举如意,宝地雨花频”更是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希望他在姑苏这个宝地上能够如愿以偿,幸福安康。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林逋深厚的情感和出色的艺术手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同功阖闾人: 表示与昱师同为学问相同之人,表明亲密的关系。
- 衣囊覆氎巾: 描述了昱师的衣着,体现出一种儒雅的风范。
- 新烟赤岩暝: 通过新烟和赤岩描绘出春天的黄昏景色,增添了诗的意境。
- 融雪太湖春: 融雪象征春天的来临,太湖则是美丽的背景,寓意着新的开始。
- 钟远移斋候: 远处的钟声传来,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似乎在等待着友人。
- 香迟上定身: 香气缓缓飘来,暗示着友人的归来和生活的美好。
- 当知举如意: 祝愿昱师一切顺利。
- 宝地雨花频: 表示在美好的地方,花雨常常降临,象征着吉祥与幸福。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有许多对仗的词句,如“新烟赤岩暝,融雪太湖春”,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 自然景象的描写,如“融雪”、“钟远”,构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意境。
- 比喻: “宝地雨花频”比喻美好的生活,象征着吉祥与幸福的降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昱师的祝福与关心,同时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意象分析:
- 同功: 代表着友谊和共同的追求。
- 赤岩: 象征着坚韧和美丽。
- 融雪: 代表着春天的到来与新生。
- 太湖: 象征着广阔与美好。
- 钟声: 象征着宁静与思念。
- 香气: 代表着美好的期待与祝愿。
- 雨花: 象征着祝福与吉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阖闾”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一个国家
- B. 一个城市
- C. 一个山脉
- D. 一条河流
-
诗中“新烟赤岩暝”描绘的是哪种自然景象?
- A. 夏天的烈日
- B. 秋天的落叶
- C. 春天的黄昏
- D. 冬天的雪夜
-
“当知举如意”表达了什么样的祝愿?
- A. 希望朋友成功
- B. 希望朋友平安
- C. 希望朋友快乐
- D. 希望朋友富有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王之涣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诗词对比:
- 《送别》: 这首诗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以“长亭外,古道边”开头,描绘了离别的伤感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与林逋的《送昱师赴请姑苏》相比,王之涣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离别的痛苦,而林逋则展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希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林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