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白话文翻译:
梨花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正值清明时节,远行的游子在寻找春天的气息,正好走出城外。黄昏时分,笙歌声渐渐平息,万株杨柳在微风中轻柔地摇动,似乎在向流莺诉说着春的故事。
注释:
- 梨花:指梨树的花,象征春天的美丽与清新。
-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春暖花开,是扫墓和踏青的时节。
- 游子:指在外漂泊的人,通常是指离家在外的游人或游子。
- 笙歌:笙是中国传统乐器,这里指在宴席上演奏的音乐。
- 杨柳:杨树和柳树,常用来象征春天和青春。
典故解析: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既是祭扫祖先的日子,也是踏青的好时光。诗中提到的梨花、杨柳都与春天的生机勃勃密切相关,表现出春天的气息与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惟信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诗常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明时节,正是春暖花开之际,游子踏青、怀念故乡的心情恰如其分地融入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春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苏堤清明即事》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作,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游子的情感。在清明这个特别的时节,诗人通过梨花、杨柳等意象,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关注与思考。诗的开头“梨花风起正清明”便以生动的景象引入,描绘了一个温暖而美丽的春日。游子在城市之外,寻找春天的身影,体现了对自然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思念。随着日暮的降临,欢乐的笙歌渐渐散去,象征着白天的喧闹和生机的消逝,万株杨柳轻摇,似乎在轻声呢喃,诉说着流莺的歌声,增添了一份柔和与恬静。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游子的思乡之情,给人以深刻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梨花风起正清明:梨花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正值清明时节,暗示着春天的到来与自然的复苏。
- 游子寻春半出城:游子在寻找春天的气息,正好走出城外,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故乡的向往。
- 日暮笙歌收拾去:黄昏时分,欢乐的音乐渐渐停歇,象征着白天的欢乐结束,带来一丝惆怅。
- 万株杨柳属流莺:万株杨柳在微风中轻摇,似乎在向流莺倾诉春的故事,增添了诗的生动与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万株杨柳属流莺”来描绘杨柳在微风中的轻柔,赋予自然以生命。
- 拟人:杨柳仿佛能够与流莺对话,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韵律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表达了游子对春天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思念,同时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生机与流逝的时光。诗中流露出的淡淡愁绪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 梨花:象征着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开始。
- 杨柳:代表着春天的柔和与生机,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
- 流莺:流莺的歌声象征着春天的活力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哪个节气? A. 春分
B. 清明
C. 立夏 -
填空题:诗中“游子寻春半出城”表达了游子的__与对春天的渴望。
-
判断题: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 B. 清明
- 思乡之情
- A. 正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而吴惟信的诗则更为淡雅,注重自然的美与游子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