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令狐学士》
时间: 2025-01-10 22:19: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秘殿崔嵬拂彩霓,曹司今在殿东西。
赓歌太液翻黄鹄,从猎陈仓获碧鸡。
晓饮岂知金掌迥,夜吟应讶玉绳低。
钧天虽许人间听,阊阖门多梦自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高耸的秘殿,光彩夺目的彩霓轻拂而过;如今,曹司的身影出现在殿的东西两侧。
歌声在太液池边回荡,仿佛翻飞的黄鹄;而在猎场,陈仓的猎物被捕获,碧绿的鸡也在其中。
清晨饮酒怎能知道金色的掌声已经遥远,夜晚吟唱时又惊讶于玉绳如此低垂。
虽然天上也允许人间的声音传入,但阊阖门前的梦境却让人陷入迷惘。
注释:
- 秘殿: 指的是隐秘的殿宇,象征深邃和高贵。
- 崔嵬: 形容高耸的样子。
- 曹司: 指的是掌管仪式的官员,诗中借指该官员。
- 赓歌: 接续歌声。
- 太液: 太液池,古代皇家园林中的一个大水池。
- 黄鹄: 比喻高飞的鸟,象征自由和洒脱。
- 金掌: 指金色的掌声,象征赞美。
- 玉绳: 比喻美好的事物,象征高贵和优雅。
- 钧天: 指天界,代表一种理想或神圣的境界。
- 阊阖: 指宫殿的门,象征通往理想世界的入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精致的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著称。李商隐的诗歌常以隐晦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而受到后人喜爱,他的作品多涉及爱情、离别和政治的失落。
创作背景:
《寄令狐学士》写于李商隐任职的晚期,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感慨。此时的李商隐面临政治上的困境与个人的无奈,诗中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令人印象深刻。开篇的“秘殿崔嵬拂彩霓”给人以高耸入云的感觉,象征着一种神秘而又崇高的存在。接着提到“曹司今在殿东西”,不仅描绘了场景,也暗示了官场的变迁与不确定性,折射出诗人对时局的关切。
“赓歌太液翻黄鹄”的意象极为动人,黄鹄自由翱翔,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渴望。而“从猎陈仓获碧鸡”则是对现实的反思,表明追求理想的过程并非易事,往往需要经历捕猎的辛劳与不易。
在后面的句子中,“晓饮岂知金掌迥,夜吟应讶玉绳低”,诗人用清晨和夜晚的对比表现了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思考,清晨的饮酒似乎无所顾忌,而夜晚的吟唱则让人感到一种不可得的惆怅。
最后一句“钧天虽许人间听,阊阖门多梦自迷”将全诗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对人间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但最终却因梦境的迷失而感到无奈。整首诗通过层次分明的意象,传达了李商隐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秘殿崔嵬拂彩霓: 高耸的殿宇在彩虹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神秘与美丽。
- 曹司今在殿东西: 指现今的官员分布在殿的两侧,暗示官场的复杂与变化。
- 赓歌太液翻黄鹄: 在太液池边的歌声回荡,像自由翱翔的黄鹄,象征着洒脱与自由。
- 从猎陈仓获碧鸡: 在猎场上,捕获的碧鸡象征着努力与成果,亦隐含了追求理想的艰辛。
- 晓饮岂知金掌迥: 清晨饮酒时,未能意识到美好事物的遥不可及。
- 夜吟应讶玉绳低: 夜晚吟诵时,惊讶于美好的事物似乎触手可及,却又显得遥远。
- 钧天虽许人间听: 天上的声音虽允许人间倾听,但这并不意味着人间能真正触及。
- 阊阖门多梦自迷: 宫门前的梦境让人感到迷惑与不安,暗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修辞手法:
- 比喻: 诗中将自由的黄鹄与理想相提并论,表达追求的渴望。
- 对仗: “金掌迥”与“玉绳低”的对比,形成强烈的音韵美感和意象对比。
- 象征: 秘殿、太液等意象象征着理想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高耸的秘殿和美丽的景象,表达了李商隐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反映了他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复杂思考,充满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秘殿: 高贵、神秘的象征,代表理想与追求的地方。
- 彩霓: 美丽的自然现象,象征希望与美好。
- 黄鹄: 自由、高远象征,代表理想与洒脱。
- 金掌: 赞美与成就的象征,反映人间的追求。
- 阊阖门: 通往理想与美好生活的入口,暗示理想的遥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秘殿崔嵬”的意思是? A. 高耸的殿宇
B. 低矮的房屋
C. 空旷的草地
D. 迷雾的森林 -
“赓歌太液翻黄鹄”中的“黄鹄”象征着什么? A. 自由与洒脱
B. 哀愁与失落
C. 美丽与富饶
D. 权力与地位 -
诗中提到的“钧天”指的是什么? A. 地底
B. 天界
C. 人间
D. 山峰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反映了战乱中的无奈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夜泊牛津》 by 李白: 表达了对理想与自由的渴望。
诗词对比:
- 李商隐《寄令狐学士》与杜甫《春望》:
- 两者均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感慨,但李商隐更多地采用隐喻与意象,而杜甫则直接描写了社会动荡带来的悲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唐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