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

时间: 2025-01-10 21:56:59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马嵬·其二
作者: 李商隐 〔唐代〕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白话文翻译:

在遥远的海外,只能听闻九州的消息,他的未来尚且未卜,是否能再续今生的缘分。
空听闻虎旅传来的夜间号角,却再也没有鸡鸣报晓的声音。
今天六军齐聚在马前,那天七夕的夜晚我们曾开怀大笑牵牛星。
为何四季轮回,身为天子,却不如卢家的莫愁那般令人牵挂?

注释:

  • 徒闻:空口听闻,指没有亲身经历。
  • 九州:古时对中国的称呼。
  • 虎旅:指军队,古代军队常称“虎旅”。
  • 宵柝:夜间的号角或鼓声,古时用以报时。
  • 鸡人:指报晓的鸡鸣,鸡有报晓的作用。
  • 六军:指六支驻军。
  • 七夕:指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象征牛郎织女的相聚。
  • 四纪:四个季节,代表时间的流逝。
  • 天子:皇帝,统治者。
  • 卢家:指卢家女子,暗指情感的牵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以其精致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著称。其诗常以爱情、人生、社会等为题材,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末年,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政治动荡,社会动乱不安,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爱情遗憾的感慨。诗中借用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相结合,显得深刻而耐人寻味。

诗歌鉴赏:

《马嵬·其二》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天子和卢家女子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权力与爱情的思考。开篇以“海外徒闻”引入,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渺小感,仿佛在遥远的地方听到九州的传闻,却无法亲自体验其中的悲欢离合。接着“空闻虎旅传宵柝”,突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理解,夜间的号角声传来,却再也没有鸡鸣的声音,象征着失去和孤独。

“此日六军同驻马”一句则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六军齐聚,暗示着时代的动荡和不安。而“七夕笑牵牛”则转向温馨的回忆,七夕是恋人的节日,象征着甜美的爱情。最后一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将情感推向高潮,强调了权力的无奈与爱情的珍贵。即使是天子,也不及卢家女子那样令人思念,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权力的失望。整首诗在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情感真挚而细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外徒闻更九州”:在遥远的地方,只能听到关于九州的消息,表达了无奈的心情。
  2. “他生未卜此生休”:对于未来的未知感,暗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
  3. “空闻虎旅传宵柝”:听到军队的号角声,表现出孤独和失落。
  4. “无复鸡人报晓筹”:没有鸡鸣报晓,象征生活的沉寂和无望。
  5. “此日六军同驻马”:描绘了战乱的场景,强烈的对比感。
  6. “当时七夕笑牵牛”:回忆甜美的爱情,增加了情感的温度。
  7. “如何四纪为天子”:对比天子的权力与卢家女子的情感,发出感慨。
  8. “不及卢家有莫愁”:强调爱情的珍贵与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诉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天子与卢家女子的对比,展现权力与爱情的差异。
  • 象征:鸡鸣与号角声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失落。
  • 回忆:通过七夕的回忆,增强感情的深度与温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权力与爱情、人生无常与情感珍贵之间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真爱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海外:象征遥远与无奈,暗示诗人与世隔绝的心情。
  2. 虎旅:象征着战争与动乱,表现时代的动荡。
  3. 鸡鸣: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失去鸡鸣则意味着生活的沉寂。
  4. 七夕:象征着爱情与团圆,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5. 天子:象征权力与地位,形成与爱情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虎旅”指的是?
    A. 农民 B. 军队 C. 商人

  2. 填空题:诗中“无复鸡人报晓筹”表达了诗人对__的失望。

  3. 判断题:诗人认为权力比爱情更重要。(对/错)

答案

  1. B
  2. 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长恨歌》:探讨爱情与权力的主题。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无奈。

诗词对比

  •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与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涉及爱情与权力的主题,但李商隐的诗更侧重于个体情感的细腻描写,而白居易则通过叙事手法表现爱情的悲剧与永恒。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商隐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