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圆觉经》

时间: 2025-01-25 23:07:48

二十五轮清净观,上中下期春夏斋。

本来欲造空虚地,那得许多缠绕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圆觉经 作者:辛弃疾

二十五轮清净观,上中下期春夏斋。本来欲造空虚地,那得许多缠绕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净的观念,暗示着在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时,内心追求宁静的心态。诗中提到的“二十五轮”象征着一种圆满和清净的境界,而“春夏斋”则暗示着修行和自我反思的时间。作者本想创造一个空虚的境地,然而现实中却充满了种种纠缠和牵绊。


注释

  • 二十五轮:指的是佛教中的二十五种境界,象征着圆满与清净。
  • 清净观:指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清净的境界。
  • 上中下期:可能指代不同的修行阶段或时辰。
  • 春夏斋:在佛教中,斋戒是一种修行,春夏是指季节,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变化。
  • 空虚地:指一种理想的无欲无求的状态。
  • 缠绕:代表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和牵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晚号醉尘居士,南宋著名词人、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常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读圆觉经》写于辛弃疾晚年。此时,他经历了许多政治挫折,心中积累了不少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圆觉经为佛教经典,诗人在此背景下写下此诗,表现出对清净心境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反思。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读圆觉经》以其清净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让人深思。诗中通过“二十五轮清净观”这一形象,传达出一种对内心宁静的渴望。这里的“清净观”不仅是对佛教理念的引用,更是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境界。上中下期的时间划分,仿佛暗示着作者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与思考,提醒读者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忘内心的宁静。

“本来欲造空虚地,那得许多缠绕来”,这句诗则点出在追求理想与清净的过程中,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牵绊与烦恼是不可避免的。辛弃疾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既有对理想境界的追寻,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反思。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辛弃疾作为词人兼诗人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十五轮清净观:这句话中“二十五轮”象征着一种圆满的境界,暗示修行的高深与清净。“清净观”则强调内心的宁静状态。
  • 上中下期春夏斋:这里的“上中下期”可能指不同的修行阶段,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春夏斋”则是强调修行的过程与自我反省。
  • 本来欲造空虚地:这句表达了作者想要追求一种理想的、无欲无求的状态。
  • 那得许多缠绕来:最终,这句道出了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复杂,强调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修辞手法

  • 比喻:二十五轮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使用比喻手法展示了内心的追求。
  • 对仗:诗中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 象征:清净观、春夏斋等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传达出深刻的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清净心境的追求,反映出辛弃疾对理想与现实、内心宁静与世俗纷扰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通过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理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净观: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二十五轮:象征圆满与高深的修行境界。
  • 春夏斋:代表修行与反思的过程。
  • 缠绕:生活中的烦恼与牵绊。

这些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佛教哲学对人生的看法与辛弃疾对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二十五轮”象征什么? A. 欲望
    B. 圆满与清净
    C. 纷扰

  2. 诗中提到的“春夏斋”代表什么? A. 季节的变化
    B. 修行与反思的时间
    C. 饮食习惯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理想与内心清净
    B. 描述自然景色
    C. 叙述个人经历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静夜思》(李白)与《读圆觉经》均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李白通过月光引发思乡情感,而辛弃疾则通过清净的意象表达内心的宁静追求。两者都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但侧重点不同,李白更具个人情感,而辛弃疾则关注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诗词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佛教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