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 其二 年来家国多故,环境日非,四顾茫茫,生趣日促。因走笔书此,以寄孤愤》
时间: 2025-01-27 03:52: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流子 其二
年来家国多故,环境日非,四顾茫茫,生趣日促。因走笔书此,以寄孤愤。
——李继熙
苍茫身世感,空回首,愤火欲中烧。
怅北国山河,已成破碎,南洲景物,太半萧条。
又何况,长贫终有命,多病更无聊。
转瞬光阴,天荒地老,缅怀陈迹,云散香飘。
酒杯容易借,堪嗟是,依旧垒块难浇。
自分头颅如许,不免虚抛。
念对泣牛衣,竟为穷士,裹尸马革,孰作鬼豪。
尽把糊涂旧账,一笔勾销。
白话文翻译:
多年来,家国多有变故,环境日渐恶劣,四处望去,只有茫然无措,生活的乐趣也日渐消逝。因此,我写下此诗,以寄托我的孤独与愤懑。
苍茫的身世让我感慨,徒然回首,心中的愤怒如火般炽烧。
我对北国的山河感到失望,已然破碎,南方的景物也大半萧条。
何况,长久的贫困已然注定,更多的疾病更是无聊。
转瞬之间,光阴飞逝,天地苍老,回忆起往昔,云散香飘。
酒杯虽易借,但令人叹息的是,依旧难以浇灭心中的烦恼。
我自知头脑如许,无法避免虚妄的抛弃。
想起那泣牛衣的人,竟是穷士,裹尸在马革中,又有谁能成为鬼豪呢?
把那些糊涂的旧账,尽数一笔勾销。
注释:
- 苍茫:形容辽阔而模糊的状态,这里指身世的无奈与感慨。
- 愤火欲中烧:形容内心的愤懑如同烈火般炽烈。
- 牛衣:指贫穷的衣物,意指穷苦的生活。
- 马革:指马皮,古代战士死后用马革裹尸,代表英雄或豪杰的壮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继熙,近代诗人,生于动荡年代,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其风格常带有悲愤和思索的色彩。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家国多故的时代,诗人借诗表达对国家现状的愤懑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出对理想的失落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李继熙的《风流子 其二》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展现了诗人对家国沧桑的深切感悟。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构建出一种苍凉而又悲壮的氛围。开篇即以“苍茫身世感”揭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随即转向对国家和家园的哀叹,使用“北国山河,已成破碎”这样的语言,直观地表现出国家的衰败与个人的失落。
这一首诗的情感深邃,诗人通过对比北国与南洲的景物变化,勾勒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与个体的无奈。更深一层,诗人反思了贫困与疾病对人生的压迫,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无力感。最后,诗人以“尽把糊涂旧账,一笔勾销”来结束,似乎在寻求一种解脱,但又带有无奈的悲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茫身世感,空回首,愤火欲中烧:感叹身世的苍茫,回忆往事时心中充满愤怒。
- 怅北国山河,已成破碎,南洲景物,太半萧条:对比北国的破碎与南方的萧条,表达对国家现状的失望。
- 又何况,长贫终有命,多病更无聊:长久的贫困注定无望,疾病更是无聊的折磨。
- 转瞬光阴,天荒地老,缅怀陈迹,云散香飘:时光飞逝,回忆往昔的美好已如云烟般消散。
- 酒杯容易借,堪嗟是,依旧垒块难浇:酒虽易借,但无法解心中的愁苦。
- 自分头颅如许,不免虚抛:自觉无能,难免被虚妄所抛弃。
- 念对泣牛衣,竟为穷士,裹尸马革,孰作鬼豪:想起那些穷苦的人,死后又有谁能成为豪杰呢?
- 尽把糊涂旧账,一笔勾销:试图把过去的烦恼一并了结。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愤火欲中烧”,将内心的愤懑比作燃烧的火焰,形象生动。
- 对仗:如“北国山河,已成破碎”,对比鲜明,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句子构建情感的层次感,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国沧桑、个人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揭示了在动荡与困苦中寻求解脱的渴望,体现出一种悲愤而又无奈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茫:象征无尽的感慨与无奈。
- 山河破碎:代表国家的动荡与衰败。
- 牛衣:象征着贫困与艰辛的生活。
- 酒杯:象征着人们对烦恼的逃避与解脱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北国山河,已成破碎”,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望
- B. 喜悦
- C. 希望
- D. 安宁
-
诗人使用“愤火欲中烧”来形容什么?
- A. 失落
- B. 愤怒
- C. 快乐
- D. 忧伤
-
“尽把糊涂旧账,一笔勾销”的意思是:
- A. 忘记过去的烦恼
- B. 继续追究往事
- C. 重新开始
- D. 保留旧账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与《风流子 其二》在情感上都有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沉重感,但《春望》更侧重于对当下社会的直接描绘,而《风流子 其二》则在深层次上反思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近现代诗词选》
- 《李继熙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