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湖二首》

时间: 2025-01-27 04:00:57

藻荇连延十亩余,从来佳致与人俱。

水禽扑碌时惊枕,城月朦胧当画图。

莫去渚兰留作佩,剩栽洲橘遣为奴。

从今杖屦频来往,乞与嘉名唤雁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雁湖二首
作者: 李壁 〔宋代〕

藻荇连延十亩余,
从来佳致与人俱。
水禽扑碌时惊枕,
城月朦胧当画图。
莫去渚兰留作佩,
剩栽洲橘遣为奴。
从今杖屦频来往,
乞与嘉名唤雁湖。

白话文翻译:

这片水草连绵十亩之多,
自古以来的美景总是与人相伴。
水鸟扑腾时惊起我的梦,
城边的月色朦胧如同画图。
不要去采那滩头的兰草留作佩饰,
剩下的橘子树就让它做个奴仆。
从今以后我将常常光顾这里,
求你赐个美名叫做“雁湖”。

注释:

  • 藻荇:指水中的水草,藻类和浮萍。
  • 佳致:美好的景致。
  • 水禽:水中的鸟类。
  • 扑碌:形容水鸟在水面上轻快地扑腾。
  • 渚兰:水边的兰花,渚指水边,兰花常用作佩饰。
  • 洲橘:洲上种的橘子树,这里象征着生活的简朴。
  • 杖屦:用手杖和鞋子,表示常常出入。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水禽扑碌”与“城月朦胧”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雁湖的美名象征着诗人对这一处景致的留恋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壁,生于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见长,常常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李壁写作此诗时,可能是为了表达对雁湖这一美丽景点的热爱和向往,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热情。

诗歌鉴赏:

李壁的《雁湖二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雁湖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这片水域的深厚情感。诗的开头以“藻荇连延十亩余”引入,给人以广阔的视觉感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湖水的清澈与生机。接着,“水禽扑碌时惊枕”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的灵动与活力,与城市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

“城月朦胧当画图”一句则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月色的描绘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接下来的“莫去渚兰留作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珍惜与对人造物的淡漠,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诗的最后几句,诗人表达了对雁湖的依恋与期望,期望能常常来此游玩,给这片美丽的湖泊一个美好的名字,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恬淡、悠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藻荇连延十亩余:描述湖面上生长的水草,给人以广阔而生机勃勃的印象。
    2. 从来佳致与人俱:强调这片美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3. 水禽扑碌时惊枕:水鸟的动感打破了宁静,暗示着自然的活力。
    4. 城月朦胧当画图:城市的月色如同画卷,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景。
    5. 莫去渚兰留作佩:对自然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对人造之物的冷淡。
    6. 剩栽洲橘遣为奴:选择简单的生活,体现了对自然的依赖。
    7. 从今杖屦频来往:表达了诗人愿意常常游玩的心情。
    8. 乞与嘉名唤雁湖:希望给这片湖泊一个美好的名字,表达了对湖的热爱。
  •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月色比作画图,突显其美丽。
    2. 拟人:水禽“扑碌”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3. 对仗:如“渚兰”与“洲橘”,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意象分析:

  • 藻荇:象征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 水禽:代表自然界的灵动与活力。
  • 城月:象征人文与自然的交融。
  • 渚兰与洲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壁的《雁湖二首》主要描绘了什么? A. 自然风光
    B. 战争场景
    C. 人生哲理

  2. 诗中提到的“水禽扑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宁静
    B. 活力
    C. 哀伤

  3. “莫去渚兰留作佩”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喜欢佩饰
    B. 珍惜自然
    C. 对人造物的热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李壁的《雁湖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结合,但李壁更侧重于水域的生机与活力,而王维则强调山野的宁静与深远。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壁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