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知从事近藩偶有怀寄》

时间: 2025-01-26 03:42:45

官舍种莎僧对榻,生涯如在旧山贫。

酒醒草檄闻残漏,

花落移厨送晚春。

水墨画松清睡眼,云霞仙氅挂吟身。

霜台伏首思归切,莫把渔竿逐逸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官舍种莎僧对榻,
生涯如在旧山贫。
酒醒草檄闻残漏,
花落移厨送晚春。
水墨画松清睡眼,
云霞仙氅挂吟身。
霜台伏首思归切,
莫把渔竿逐逸人。

白话文翻译

在官舍中种植莎草,和僧侣对坐在榻上,
生活就像是在旧时的贫山中。
酒醒后听到草檄传来的残漏声,
花瓣飘落,厨房移去,送走了晚春。
水墨画松树清晰如同睡眼,
云霞与仙衣挂在吟唱的身上。
在霜台上伏首思念归家,
不要让渔竿去追逐那些逍遥的人。

注释

  • :一种草本植物,常用于铺席。
  • :僧侣,指修行的人。
  • 酒醒:指从醉酒中清醒过来。
  • 草檄:古代草书的文书,或指草草写的文书。
  • 移厨:指厨房的移动,这里可以理解为厨师或厨具的变动。
  • 水墨画:一种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以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法。
  • 霜台:指秋天的台阶或露台,霜气弥漫之地。
  • 渔竿:钓鱼的工具,象征着悠闲和放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霜台”与“酒醒”都能够引发对时光流逝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思乡之情。同时,提及“渔竿”的意象,能让人联想到古人对于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谷(公元约 840-901),字景纯,号少微,唐代诗人,祖籍浙江。郑谷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传达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郑谷担任官职期间,虽身处官舍,却心系故乡,反映出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诗歌鉴赏

《所知从事近藩偶有怀寄》是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官舍的生活场景,通过“官舍种莎”与“生涯如在旧山贫”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酒醒草檄闻残漏”,则描绘了诗人从醉梦中醒来,听到外界的声音,内心的孤独与思绪涌动。诗中的“花落移厨送晚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春去秋来,人生如白驹过隙。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如“水墨画松清睡眼”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出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而“云霞仙氅”则暗示着一种超凡脱俗的理想生活。最后两句“霜台伏首思归切,莫把渔竿逐逸人”则是诗人的自省与告诫,表达了对追求自由却又难以实现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官舍种莎僧对榻:在官舍中种植莎草,与僧侣对坐在榻上,暗示了诗人生活的清贫和内心的孤独。
  2. 生涯如在旧山贫:生活的条件虽有所改善,但内心依然怀念旧时的简单和宁静。
  3. 酒醒草檄闻残漏:酒醒后的清醒与外界的声音交织,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感知。
  4. 花落移厨送晚春:春天的结束与生活的变迁,象征着时光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奈。
  5. 水墨画松清睡眼:水墨画的意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与向往。
  6. 云霞仙氅挂吟身:形象地描绘出一种飘逸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追求。
  7. 霜台伏首思归切:在霜台上伏首沉思,思念故乡,情感愈发浓烈。
  8. 莫把渔竿逐逸人:劝诫自己不要追逐那些逍遥自在的人,表达了对安逸生活的怀念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墨画松”用水墨画比喻松树,表达自然的清幽。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手法,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拟人:如“花落移厨”,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体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人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反思,同时也体现出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 :代表清贫、朴素的生活。
  • :象征放松与逃避现实的短暂快乐。
  • :象征春天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水墨画:象征艺术的清雅与内心的宁静。
  • 霜台:象征思考与反省的场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莎”指的是哪一种植物?

    • A. 芝麻
    • B. 莎草
    • C. 荷花
  2. “酒醒草檄闻残漏”中的“残漏”指的是什么?

    • A. 残余的酒
    • B. 残留的音响
    • C. 残缺的景象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官场生活的赞美
    • B. 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C.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1. B;2. B;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与郑谷此诗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王维的诗更强调了自然景色的美,而郑谷则更多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