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宇文判官
作者:岑参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西行至今未归,东望的心情却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去。整日生活在风雪之中,沙尘与山脉交织在一起。两年来负责公事,已经两度经过阳关(象征着国境),但彼此的思念却无法相见,分开后头发已然斑白。
注释:
- 西行:向西方行去,指诗人远行的方向。
- 殊未已:特别、尤其,未曾停止。
- 东望:向东边眺望,表示对故乡或友人的思念。
- 终日:整天。
- 连天:与天空相连,形容景象的辽阔。
- 二年:指在外工作或旅行的时间。
- 阳关:古代边疆的关口,象征着离别与旅途。
- 相忆不可见:彼此思念却无法见面。
- 头已斑:形容年岁已大,头发变白。
典故解析:
- 阳关:阳关是古代通往西域的主要关口,诗中提到两度经过此地,反映了诗人频繁的旅行及离别的心情。
- 寂寞与思念:古代诗歌中经常描写思乡与离别之情,岑参的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一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今山西省。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士兵的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岑参在西北边境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寄宇文判官》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与友谊的诗作。诗人在艰难的边塞生活中,描绘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内心的孤独。开篇“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归乡的渴望。接下来的“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突显出他所处环境的恶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而“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则强调了诗人身处边疆的久远,令人感受到他身负重任的责任感,同时又暗含着对不见友人的无奈与惆怅。最后一句“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更是将思念推向高潮,体现了岁月的流逝与友谊的珍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岑参特有的边塞诗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西行殊未已:诗人依然在西行的路上,未曾停息。
- 东望何时还:向东望去,心中渴望着归期,但不知何时能回。
- 终日风与雪:整日生活在风雪的环境中,感到无比艰辛。
- 连天沙复山:描绘出辽阔而恶劣的自然环境。
- 二年领公事:指在边关工作已经两年之久。
- 两度过阳关:经过阳关两次,强调离别的辛酸。
- 相忆不可见:尽管互相思念,却无法见面。
- 别来头已斑:因思念而变白的头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西行”与“东望”,“风与雪”与“沙复山”,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风、雪、沙、山等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营造出边塞的苍凉感。
- 夸张:如“头已斑”,通过夸张方式表现时间流逝带来的感伤。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对生活环境的不满,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悟,具有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西行:象征着旅途与离别。
- 风与雪: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营造出孤独感。
- 阳关:象征着离别与国境,传递出思念的主题。
- 头已斑:暗示着岁月的无情与思念的深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西行”意指: A. 向西方旅行
B. 向南方旅行
C. 向东方旅行
D. 向北方旅行 -
诗人提到的“阳关”象征: A. 家乡
B. 离别
C. 旅行
D. 劳动 -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
B. 失落与思念
C. 愤怒
D. 疲惫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岑参的《寄宇文判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边塞的景色与思乡情,但岑参更强调了个人的思念与孤独,而王之涣则更注重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两者虽然题材相近,却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与意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集》
- 《唐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