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贻友人》
时间: 2025-01-11 09:11: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岑参的《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贻友人》
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
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
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
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
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
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
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
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
白话文翻译:
昨夜我在云间过夜,早晨从西峰返回。
未曾见到林中的僧人,微雨飘落在潭水之上。
群山都显得青翠,唯独秦岭却不见开阔。
石鼓时而发出鸣声,秦王如今在何方呢?
东南方云开之处,有一块突出的猕猴台。
悬崖口的瀑布飞流而下,半空中白色的水花四溅。
悬崖喷涌而出的水,如同四季的细雨,村子旁边则是雷声轰鸣。
向北望长安大道,日夜间扬起的尘埃满天飞舞。
如果你想找张仲蔚,衡门外满是蒿草。
注释:
- 云际:云的边际,指高山上的云层。
- 精舍:指道士或僧人的房舍。
- 微雨:轻微的雨,含有湿润的气息。
- 石鼓:山中石头发出的声音,常用来形容山的回声。
- 猕猴台:可能指一座突出的山峰,猕猴在山中常见。
- 崖口:悬崖的边缘,水从这里流下。
- 蒿莱:一种杂草,比喻荒凉之地。
典故解析:
“秦王安在哉”中的秦王,指代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张仲蔚”是历史上有名的隐士,寓意追寻高洁的友谊与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字子美,号青门,唐代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与丰富的情感著称。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风格多变,善于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岑参游历终南山时,寻访友人未果,诗中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蕴含着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岑参在《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贻友人》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诗的开头用“昨夜云际宿”引入,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山的崇敬。接着,他描绘了细雨轻洒在潭面上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气氛。诸峰皆翠而秦岭独不开,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中多次提到声音,如“石鼓有时鸣”,增添了诗的动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重感。最后对长安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繁华与喧嚣的反思,形成了一种对比,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夜宿在云间,早晨从西峰归来,暗示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游历。
- 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未遇到隐士,轻雨洒在潭面,渲染出一种失落感。
- 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山峦青翠,唯有秦岭未显开阔,象征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 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石头发声,感叹秦王的去向,历史感油然而生。
- 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描述山景,暗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描绘瀑布飞流而下,展现自然之美。
- 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静谧的雨水与村庄的雷声形成对比,生动表现了自然的变化。
- 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长安繁华的喧嚣,诗人内心的反思。
- 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最终提到隐士张仲蔚,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对称工整。
- 比喻:如“石鼓有时鸣”,用声音表现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岑参特有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魅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着自由与悠远的理想。
- 雨:代表着内心的细腻与情感的流动。
- 山:象征着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瀑布:表现出自然之力的浩瀚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秦王安在哉”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历史的思考
- B. 对自然的描绘
- C. 对友人的思念
- D.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
诗中描写的“微雨潭上来”体现了什么意境?
- A. 宁静与失落
- B. 喧闹与繁华
- C. 荒凉与孤独
- D. 喜悦与欢快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岑参与王维都描绘自然,但岑参更富有动感,王维则更显静谧。两者都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