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
时间: 2025-01-11 05:57: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岑参的《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
前日解侯印,泛舟归山东。
平旦发犍为,逍遥信回风。
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
复有峨眉僧,诵经在舟中。
夜泊防虎豹,朝行逼鱼龙。
一道鸣迅湍,两边走连峰。
猿拂岸花落,鸟啼檐树重。
烟霭吴楚连,溯沿湖海通。
忆昨在西掖,复曾入南宫。
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
不意今弃置,何由豁心胸。
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
白话文翻译:
前几天我解除了侯印,乘船返回山东。
清晨从犍为出发,悠闲地享受着微风。
七月的江水湍急,波涛汹涌映衬着秋空。
还遇见一位峨眉的僧人,正在船上念经。
夜晚停泊时防备虎豹,早晨出发时紧逼鱼龙。
一道急流在鸣叫,两岸高峰相连。
猿猴扫落岸边的花,鸟儿在檐下啼鸣。
烟雾笼罩着吴楚,沿湖海行驶通畅。
想起昨晚在西掖,曾经进入南宫。
日出时陪伴圣人,端着朝廷的笏板。
没想到如今被遗弃,心胸怎能豁然开朗?
我打算去海上,暂且学习乘桴翁的自在。
注释:
- 侯印:指的是官印,解侯印即解除官职。
- 逍遥:形容自由自在,身心愉快。
- 沧波:指江水的波涛,形容水势很大。
- 峨眉:指的是峨眉山的僧人,具有宗教象征。
- 桴翁:指的是乘木筏的人,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字子美,号青莲,唐代著名诗人,生于713年,卒于770年。岑参以其豪放的个性与边塞诗闻名,作品多反映边疆生活和自然风光,颇具浪漫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岑参从边塞归来的途中,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是一首描绘旅途中景象与心境的诗,岑参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江河山水画卷。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清晨出发时的宁静与宽广,江水汹涌,周围自然景观与人的活动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动感与生机。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的追求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
而后半部分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尽管身处美好的自然之中,但他内心却难以摆脱对过去荣华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特别是“何由豁心胸”一句,流露出一种失落与无奈,形成了诗的情感高潮。结尾的“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则是一种自我解脱的宣告,彰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日解侯印:表达了诗人解除官职的决定,暗含对仕途的放弃。
- 泛舟归山东:借用舟行的意象,表达归乡的心情。
- 平旦发犍为,逍遥信回风:描绘清晨出发时自然的美好与悠闲的心情。
- 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通过“沧波”描绘出江水的壮丽景象。
- 复有峨眉僧,诵经在舟中: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僧人诵经的宁静感。
- 夜泊防虎豹,朝行逼鱼龙:展现了夜晚的紧张与白天的活力。
- 一道鸣迅湍,两边走连峰:描绘了江水流动与山峰相连的壮观景象。
- 猿拂岸花落,鸟啼檐树重:营造了一个生动的自然环境。
- 烟霭吴楚连,溯沿湖海通: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尽向往。
- 忆昨在西掖,复曾入南宫:怀念过去的经历,表现出对往事的留恋。
- 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回忆过去的荣耀时刻,营造出一种对比。
- 不意今弃置,何由豁心胸:感叹当下的失落与无奈。
- 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沧波”、“猿拂岸花落”等意象,增加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夜泊防虎豹,朝行逼鱼龙”,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仕途失落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舟:象征自由与流动。
- 江水:象征力量与变化。
- 僧人:象征宁静与心灵的寄托。
- 山峰:象征壮丽与高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峨眉僧”是在做什么?
- A. 读书
- B. 诵经
- C. 钓鱼
- D. 爬山
-
诗人想要放弃什么?
- A. 乡土
- B. 官职
- C. 朋友
- D. 诗歌
答案:
- B. 诵经
- B. 官职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岑参的《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展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感慨,但岑参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纠结与对自由的渴望,而王之涣则更多展现了胸怀壮志的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集》
- 相关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