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员外入秦因访故园》

时间: 2025-01-11 11:57:25

欲谒明光殿,先趋建礼门。

仙郎去得意,亚相正承恩。

竹里巴山道,花间汉水源。

凭将两行泪,为访邵平园。

意思解释

送崔员外入秦因访故园

原文展示:

欲谒明光殿,先趋建礼门。
仙郎去得意,亚相正承恩。
竹里巴山道,花间汉水源。
凭将两行泪,为访邵平园。

白话文翻译:

想要拜访明光殿,首先要走向建礼门。
仙郎(崔员外)得意而去,亚相(正指崔员外)正在承受恩宠。
在竹林间的巴山小道,汉水的源头在花间。
我不禁流下两行泪水,想要探访邵平园。

注释:

  • 明光殿:古代宫殿,象征权力中心。
  • 建礼门:唐代皇家宫殿的正门,象征正式的拜访。
  • 仙郎:指崔员外,暗指其如神仙般的地位和成就。
  • 亚相:指位于宰相之下的高官,表示崔员外的身份。
  • 巴山:位于今四川,风光秀丽。
  • 邵平园:古代著名的园林,寓意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生于边塞,诗风豪放,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游历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岑参的友人崔员外即将入秦的时刻,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岑参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寄托了自己对故园的怀念和对友人的祝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四联描绘了诗人与崔员外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故乡的无尽思念。首联“欲谒明光殿,先趋建礼门”开篇即点明了崔员外的身份,展示了他即将成为高官的喜悦与荣耀,同时也暗示了对权力与地位的尊重。接下来的两句“仙郎去得意,亚相正承恩”进一步渲染了崔员外的成就与荣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与钦佩。

接下来的两句“竹里巴山道,花间汉水源”则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美景的向往,巴山汉水的自然风光,勾起了诗人心中的乡愁。最后一句“凭将两行泪,为访邵平园”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因思念故园而流泪,展现了深切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厚的情感表达,使人感受到岑参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故乡的怀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谒明光殿:表达了对权势的向往和对友人身份的尊重。
  • 先趋建礼门:强调了入朝的礼仪和对地位的重视。
  • 仙郎去得意:描绘出崔员外的成功,传达出诗人的羡慕。
  • 亚相正承恩:进一步突出崔员外的地位,表现出对其成就的认可。
  • 竹里巴山道:展现出自然的秀美,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
  • 花间汉水源:加深了对家乡自然风光的向往。
  • 凭将两行泪:情感的升华,表现出浓厚的乡愁。
  • 为访邵平园:点明了流泪的原因,突显对故园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仙郎”比喻崔员外的高贵地位,隐喻其如神仙般的成就。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竹、花、水)传达情感,增强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朋友的祝福,表现了岑参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变化的感慨,展现了唐代文人对友谊和故乡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光殿:权力的象征,表明了崔员外的地位。
  • 建礼门:入朝的礼仪,强调对权威的尊重。
  • 竹、花、水:自然景物,象征纯洁与美好,寄托乡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仙郎”指的是谁? A. 岑参
    B. 崔员外
    C. 皇帝
    答案: B

  2. “竹里巴山道”中的“巴山”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四川
    B. 山西
    C. 河南
    答案: A

  3. 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乡愁
    C. 愤怒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岑参 vs. 王之涣:两位诗人都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表达情感,但岑参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王之涣则偏向于抒发壮志豪情。对比中可以看到不同背景下对自然与情感的不同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岑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