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梅坞
作者: 史弥宁 〔宋代〕
此老胸襟玉雪清,
逃禅画里著茅亭。
个般雅淡须吾辈,
俗子何曾有半星。
白话文翻译:
这位老人的胸怀如玉雪般洁净,
他在禅意的画中栖息于茅亭。
这种优雅淡泊的气质应该属于我们这些人,
而那些世俗之人又怎能拥有半点这样的光彩呢?
注释:
- 此老:指代诗中描绘的老人,可能是指一位隐士或高人。
- 胸襟:胸怀、气度。
- 玉雪:形容人品高洁。
- 逃禅:隐居、逃避世俗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
- 茅亭:竹茅制成的小亭子,象征隐逸生活。
- 个般:如此、这种。
- 雅淡:优雅而淡泊,形容一种不追求奢华的品质。
- 俗子:世俗的人,指那些追求名利的人。
典故解析:
此诗可能蕴含了道教和佛教的隐逸思想,强调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隐士生活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常常与自然、艺术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弥宁(生卒年不详),字子美,号雪渔,宋代人,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过梅坞》写于一个梅花盛开的地方,诗人通过对老人的描绘,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以及对世俗之人的批评,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过梅坞》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理想的古诗,诗中通过对一位老人的描绘,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高雅。诗的开头“此老胸襟玉雪清”便直接点出老人的品德,象征着纯洁与高尚。接着,诗人描绘老人“逃禅画里著茅亭”的场景,既展现了一个理想的隐居环境,也反映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个般雅淡须吾辈,俗子何曾有半星”则是对世俗之人的反思。诗人认为,真正的雅致和淡泊是属于有追求、有理想的人,而那些追名逐利的俗子又怎能理解这种境界。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也使得诗歌的哲理性更为深刻。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史弥宁通过对梅坞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而超然的境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老胸襟玉雪清:描绘老人高洁的品德,象征其内心的纯净。
- 逃禅画里著茅亭:暗示老人选择隐逸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
- 个般雅淡须吾辈:表达了对优雅淡泊生活的追求,这是理想中的自我。
- 俗子何曾有半星:对比世俗之人的庸俗,强调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老人的品德比作“玉雪”,形象突出。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使诗更具韵律感,例如“逃禅”与“雅淡”形成对应。
- 排比:通过“个般雅淡”和“俗子”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批判。它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高洁,而不是被世俗的名利所束缚。
意象分析:
- 梅坞:象征隐逸与自然的和谐,代表理想的生活环境。
- 茅亭:隐士生活的象征,体现出简单而高雅的生活态度。
- 玉雪:象征高洁的品德,强调诗人理想中的人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此老胸襟玉雪清”中的“胸襟”指什么?
- A. 心胸
- B. 視野
- C. 才智
- D. 财富
-
诗中提到的“逃禅”指的是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隐居与内心宁静
- C. 旅行
- D. 学习
-
“俗子”在诗中是指?
- A. 文人
- B. 追求名利的人
- C. 隐士
- D. 老人
答案:
- A. 心胸
- B. 隐居与内心宁静
- B. 追求名利的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
- 《饮酒》 -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同样描绘隐逸生活的理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 陶渊明的《饮酒》:表达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之情,展现高洁的人格追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某某
- 《宋代诗词研究》 - 王某某
- 《古诗词选读》 - 张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