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云夫武攸见寄韵》

时间: 2025-01-27 03:15:03

诗名千古社陵翁,身不胜穷道不穷。

编简湛酣君有味,江山弹压我无功。

穉凉庭院梧桐雨,晚照陂墉蓼荻风。

如此秋光欠料理,故人缘底尚东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黄云夫武攸见寄韵
诗名千古社陵翁,身不胜穷道不穷。
编简湛酣君有味,江山弹压我无功。
穉凉庭院梧桐雨,晚照陂墉蓼荻风。
如此秋光欠料理,故人缘底尚东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题目传颂千古,社陵的主人被称为老翁,我虽然身处困境,但心灵的追求却不受限制。你在编写简册中意趣盎然,而我在这江山之中却无所作为。凉爽的庭院里,梧桐树下细雨纷飞,晚霞映照着陂堤,蓼荻随风摇曳。如此美好的秋光却缺乏妥善的安排,老朋友你现如今又在何方呢?

注释:

  • 社陵翁:指的是社陵(即社坛)的老者,象征着历史悠久和智慧的积累。
  • 穷道不穷:虽然身处困境,但追求的道路却依然广阔。
  • 编简:指编写文稿或诗歌。
  • 湛酣:形容饮酒酣畅,意在表达诗人对文学的热爱。
  • 弹压:指对江山的控制或压制,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感慨。
  • 蓼荻:指蓼草和荻草,常用来描绘秋天的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弥宁,字君复,号阮亭,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涉及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深受读者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怀念与对自然美景的感悟。诗中充满了对秋天时光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往昔时光的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诗人在开头引入“社陵翁”这一意象,既为历史传承的象征,也暗示了诗人对古人智慧的敬仰。接着,诗人用“身不胜穷道不穷”来表达虽然身处困境,但内心追求的理想和道路依然存在,从而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转向描绘自然景象,凉爽的庭院、梧桐雨、晚照等意象交替出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这种自然与人事的交替,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他在享受这美好秋光的同时,心中却充满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诗名千古社陵翁:以“社陵翁”引入,强调历史的传承和个人的渺小。
  2. 身不胜穷道不穷:虽处困境,心灵的追求却不受限制,表达积极的生活态度。
  3. 编简湛酣君有味:友人在文学创作中乐在其中,显现出诗人与友人间的亲密关系。
  4. 江山弹压我无功:诗人感到无能为力,对现实的沉重感慨。
  5. 穉凉庭院梧桐雨:描绘秋日的景象,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6. 晚照陂墉蓼荻风:晚霞映照,风吹蓼荻,增强了诗的意境。
  7. 如此秋光欠料理:对美好事物的无奈感叹,暗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8. 故人缘底尚东蒙:对故人的思念,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追求比作自然景象,展现诗人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江山弹压”和“我无功”,形成了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自然景物如“梧桐雨”、“蓼荻风”赋予感情,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现实困境的反思。诗人以美好的秋光为背景,寄托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社陵翁:象征历史的智慧与传承。
  • 梧桐雨:秋天的细雨,代表忧伤与思念。
  • 蓼荻风:自然景象中增添了诗的灵动与美感。
  • 秋光:象征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社陵翁”指的是谁?

    • A) 一个古代的诗人
    • B) 诗人的朋友
    • C) 一个历史悠久的人物
    • D) 一个神话人物
  2. 诗中“江山弹压我无功”的意思是:

    • A) 诗人对国家的贡献
    • B) 诗人对自然的感慨
    • C) 诗人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 D) 诗人对友人的赞美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自然的美
    • B) 对友人的思念
    • C) 人生的无常
    •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C) 一个历史悠久的人物
  2. C) 诗人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3. D)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秋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 李白《月下独酌》:强调孤独与自由的追求,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史弥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