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次十七叔去郑诗韵二章以寄家叔一章以自咏》
时间: 2025-01-11 21:54: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蚍蜉堪笑亦堪怜,撼树无功更怫然。
赋就柳州聊解祟,诗成彭泽要归田。
身谋共悔蛇安居,理遣须看佛举拳。
怀祖定知当晚合,次君未可怨稀迁。
白话文翻译:
蚍蜉虽然可笑,但也让人怜悯,
它试图撼动大树却无功而返,心中不免沮丧。
我在柳州写下这首诗,只想解开心中的困扰,
诗成之后,彭泽的山水让我想要归田隐居。
身处尘世,常常后悔自己安于现状,
理智上应当像佛一样懂得放下执念。
怀念祖先,想必知道自己何时能归去,
然而对君王的迁徙,未必能完全埋怨。
注释:
- 蚍蜉:蚂蚁,象征微小和无力。
- 撼树:形容蚍蜉试图摇动大树,暗喻小人物的无力。
- 柳州:指柳江,古诗中常提到的美景地。
- 彭泽:指彭蠡之滨,古代诗人陶渊明所居之地,象征隐逸生活。
- 蛇安居:指安于现状,不求进取。
- 佛举拳:佛教中常有放下执念的思想。
- 怀祖:思念祖辈,表达对故土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约1090-1150年),字仲明,号宰臣,南宋时期的诗人。其诗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背景是诗人对个人处境的思考与对乡土的怀念。在社会变革和战乱频繁的时代,诗人通过诗歌寄托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蚍蜉为引,开篇便展现出一种对小人物的微妙感受,既显得可笑又让人感到怜悯,暗示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蚍蜉的形象象征了那些在生活中拼搏却无力改变现状的人,表现了一种对生活无奈的叹息。接下来的“赋就柳州聊解祟,诗成彭泽要归田”则表达了诗人创作的动机:在繁忙的尘世中,诗歌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解脱心灵的途径。诗人渴望归隐的心情贯穿全诗,尽管现实的羁绊让他难以实现理想的生活,但他始终不忘对田园的向往。
后四句则表现了诗人对安逸现状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惆怅。“身谋共悔蛇安居”是一种内心的挣扎,面对世俗的诱惑,诗人对自身的安逸感到悔恨,想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怀祖定知当晚合”则是对故土的深情眷念,表现了诗人对家族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整首诗在感叹与思索中流露出一种无奈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蚍蜉堪笑亦堪怜:蚍蜉可笑,但也让人心生怜悯。
- 撼树无功更怫然:它试图撼动大树,结果无功而返,心中更加沮丧。
- 赋就柳州聊解祟:在柳州写诗,期望能够解开心中的困扰。
- 诗成彭泽要归田:诗作完成后,向往彭泽的田园生活。
- 身谋共悔蛇安居:身处尘世,常常后悔自己安于现状。
- 理遣须看佛举拳:应当理智地像佛一样懂得放下执念。
- 怀祖定知当晚合:思念祖先,知道何时能归去。
- 次君未可怨稀迁:对未来的迁徙,未必能完全指责。
修辞手法:
- 比喻:“蚍蜉”比喻微不足道的人,表达了对小人物的同情。
- 拟人:蚍蜉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多有对仗,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蚍蜉的描绘,引发了对人生无奈与渺小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故土的眷念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 蚍蜉:象征微小的个体,表达无力和渺小。
- 柳州:象征自然与宁静,代表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彭泽:代表理想中的田园生活,表达对归隐的渴望。
- 佛:象征智慧与解脱,暗示应放下执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蚍蜉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强大
- B. 微小与无力
- C. 智慧
- D. 财富
-
诗人希望通过诗歌达到什么目的?
- A. 追求名利
- B. 解开心中困扰
- C. 争取权力
- D. 旅行四方
-
“怀祖定知当晚合”意思是:
- A. 对未来感到迷茫
- B. 思念祖先,期待归回
- C. 渴望功名
- D. 反对迁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 王维《鹿柴》:描绘自然之美,反映隐逸生活的理想。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李白的诗歌表现了豪放与壮志,而陈与义的诗则更为细腻与内省,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隐逸的向往。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与义诗文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