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次十七叔去郑诗韵二章以寄家叔一章以自咏》

时间: 2025-01-11 21:52:30

镜中无复故人怜,却愧谋生后计然。

叔夜本非堪作吏,元龙今悔不求田。

怀亲更值薪如桂,作客重看栗过拳。

万事巧违高枕卧,忧来一夕费三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镜中无复故人怜,却愧谋生后计然。
叔夜本非堪作吏,元龙今悔不求田。
怀亲更值薪如桂,作客重看栗过拳。
万事巧违高枕卧,忧来一夕费三迁。

白话文翻译:

镜子中已无旧日的朋友怜惜我,心中却感到羞愧,谋生的规划实在难以实现。叔夜本不该做官,而元龙如今后悔不求田地。思念亲人更是如同薪火般珍贵,作为客人重看那栗树,心情如同过往的拳头。万事都与理想背道而驰,忧虑来临时,整夜都在辗转反侧。

注释:

  • 镜中:指镜子,象征自省或回忆。
  • 故人:旧朋友。
  • 叔夜:指汉代的叔孙通,本身并非官员,而是以才智著称。
  • 元龙:指唐代的李白,后悔不耕种田地。
  • 薪如桂:薪水如桂花般珍贵。
  • 栗过拳:形容看栗树的心情,可能暗示对过往的怀念。
  • 三迁:指频繁搬家,形容生活的不安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生卒年不详),字仲舆,号惟初,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其作品多描写人生哲理、亲情和人生的无奈,风格清新而略带忧伤,常用直白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生活中的困顿和对亲人的思念有关。身处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往昔的怀念,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失落感与对理想的追求之失。

诗歌鉴赏:

整首诗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镜中无旧友的感慨,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朋友关系的怀念。开头的“镜中无复故人怜”便是极具张力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孤独与遗憾。接着,诗人以“叔夜本非堪作吏,元龙今悔不求田”引出对于人生选择的反思,暗示了对官场生活的不屑,突出了一种追求自由与本真的渴望。

在“怀亲更值薪如桂”中,薪水与桂花的比喻,增添了诗的温暖与亲切感,进一步深化了对家庭的思念。而“万事巧违高枕卧”则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表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对家人和旧友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镜中无复故人怜:在镜子中看不到昔日朋友的关心,表达了孤独与失落。
  2. 却愧谋生后计然:对谋生的打算感到羞愧,反映了现实的困顿。
  3. 叔夜本非堪作吏:提到叔孙通,表明对官场的不屑。
  4. 元龙今悔不求田:指李白,后悔不耕田,象征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5. 怀亲更值薪如桂:思念亲人如同珍贵的桂花般。
  6. 作客重看栗过拳:作为客人再看栗树,象征对往昔的怀念。
  7. 万事巧违高枕卧: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内心的忧虑。
  8. 忧来一夕费三迁:忧虑之事让人彻夜失眠,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薪如桂”,比喻珍贵的薪水。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亲情的怀念、对人生选择的反思,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体现出一种深沉的思索与感伤。

意象分析:

  • 镜子:象征自省与回忆,反映内心的孤独。
  • 桂花:象征珍贵与美好,代表对亲情的珍视。
  • 栗树:象征对往昔时光的怀念,承载着诗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叔夜”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叔孙通
    C. 杜甫
    答案:B

  2. 诗中“薪如桂”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生活贫困
    B. 思念亲人
    C.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B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官场的批判
    B. 对亲情的珍视与人生的反思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但更着重于兄弟情深。
  • 《静夜思》:展现了对故乡的怀念,情感同样细腻,意象也更为清晰。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
  2. 《古诗文观止》
  3.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