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戊寅冬,以病告卧潜玉,时时策杖寒秀亭下,作渔家傲三首)》
时间: 2025-02-04 15:34: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年少莫寻潜玉老。无才无艺烦君笑。
暖过茅檐霜日晓。休起早。
竹间尽日无人到。别径小峰孤碧峭。
曲沟浅浸寒清绕。此老相看情不少。
浑忘了。浑教忘了长安道。
白话文翻译
年轻时不要去追寻潜玉的老者,
我无才无艺,怕你笑我。
暖阳照过茅草屋檐,霜冻已经消融。
不要早起。
整日竹林间无人来访,
小路蜿蜒,孤独的青山显得陡峭。
曲曲的溪流轻轻流淌,寒意缭绕。
这位老人对我情谊不浅,
我竟全然忘了,
甚至忘了通往长安的路。
注释
- 潜玉:指的是隐居的高人,寓意追求隐逸生活的人。
- 茅檐:指茅草屋的屋檐。
- 霜日晓:指霜冻消融,阳光照耀的早晨。
- 竹间:竹林中。
- 别径:小路,通常指人迹罕至的小路。
- 碧峭:形容山色碧绿而陡峭。
- 曲沟:曲折的小溪。
- 长安道:指通往长安的道路,象征繁华和世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子达,号如山,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曾任职于朝廷,其诗风受到李白、杜甫的影响,情感真挚,语言清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渔家傲》创作于戊寅年冬季,作者因病卧床,借以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泊心态。诗中表现了对自然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年轻时追求名利的反思。
诗歌鉴赏
《渔家傲》透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开头两句,毛滂以“年少莫寻潜玉老”引入,传达了对追求名利的警示,年轻人不应只顾追逐名利而忽视内心的宁静。接下来的描绘则展现了一幅温暖而宁静的田园图景,茅檐、竹间、曲沟,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富有韵律感,情感上却深沉而丰富。
尤其是末尾“浑忘了,浑教忘了长安道”,通过“长安道”这一象征,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淡然与对自我内心的重返。诗人在反思中领悟到,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倾心,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使得整首诗不仅有着自然美的描绘,更蕴含着人生智慧。毛滂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充满哲理的艺术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年少莫寻潜玉老:年轻时不必去追求隐居高人的生活,暗示年轻人应有所追求,但不应迷失。
- 无才无艺烦君笑:自谦无才无艺,不想被他人嘲笑。
- 暖过茅檐霜日晓:描绘温暖的阳光照耀茅草屋檐,象征新的开始。
- 休起早:劝诫自己和他人不要早起,享受当下的宁静。
- 竹间尽日无人到:竹林中整日无人来访,体现了隐逸的孤独与宁静。
- 别径小峰孤碧峭:小路通向孤独而陡峭的青山,表现出环境的幽静。
- 曲沟浅浸寒清绕:小溪曲折流淌,寒意环绕,营造出自然的清幽。
- 此老相看情不少:与这位老人相处的情感深厚。
- 浑忘了,浑教忘了长安道:完全忘却了通往繁华的道路,表现对世俗的超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竹间的宁静,隐喻对世俗的超脱。
- 拟人:将景物赋予情感,表达对自然的亲切感。
- 对仗:如“暖过茅檐霜日晓”与“曲沟浅浸寒清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批判了追逐名利的年轻人,强调了内心宁静的重要性。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檐:象征朴素、宁静的生活。
- 竹间:代表自然的清幽与宁静。
- 小峰:暗示孤独的高洁。
- 长安道:象征繁华与世俗,反映出内心的超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毛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诗中提到的“长安道”象征什么?
- A. 自然
- B. 繁华与世俗
- C. 乡村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名利的追求
-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C. 对爱情的描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问答》:王维
- 《桃花源记》:陶渊明
诗词对比
《静夜思》 vs 《渔家傲》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月光描绘思乡之情,情感直接而浓烈;而毛滂的《渔家傲》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情感则更显深邃与宁静。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但前者更多的是对过去的怀念,后者则是对当下的追求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毛滂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