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才明仲当赴礼部试从县令毛某乞诗聊作一首》
时间: 2025-02-04 15:32: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君不见广文博士老郑虔,才名四十寒无毡。
又不见汉阳计吏赵明叔,文章不如一囊钱。
胸中道腴五味足,外虽枯槁中芳鲜。
不妨止有书一束,索米未肯侏儒贤。
平生固用笔耕尔,行发墨颖收丰年。
会当少见会稽绶,勿嗟已卖琅琊田。
白话文翻译:
你难道没有见过广文博士郑虔,四十年才华横溢却生活贫寒吗?
又难道没有听说过汉阳的计吏赵明叔,他的文章还不如一囊钱来得实在呢?
他内心的道理充实如五味俱全,虽外表枯瘦但其内心却芬芳鲜嫩。
即使书本只有一束,也不愿意向那些不值得的人求助。
我一生都在用笔耕耘,努力写作以求丰收的年景。
希望将来能少见会稽的秀才,别为我已经卖掉琅琊的田地而叹息。
注释:
- 广文博士: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博士,代表学识渊博的人。
- 郑虔:指历史上的学者,以其才华著称,但生活贫困。
- 汉阳计吏:指汉阳的一个小官吏,名叫赵明叔,表示其文才不如金钱的实用。
- 道腴:指内心的道理丰富。
- 侏儒贤:指那些不值得尊重的小人。
- 会稽绶:指会稽的荣誉,象征功名的获得。
- 琅琊田:指卖掉的土地,象征失去的财富和前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约998年-1069年),字子美,号荔枝,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其豪放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而著称。他的作品反映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时政的关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毛滂为刘秀才即将赴礼部考试而作,表达了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通过对比,毛滂揭示了许多有才华的人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毛滂的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才华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诗中提到的郑虔和赵明叔,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生境遇:前者虽有才华却穷困潦倒,后者虽没有实质文才却因权力而被重视。这样的对比不仅凸显了社会对人才的冷漠,也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和反思。
诗的开头两句便引入了深刻的思考,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的对比。诗人自我反省,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珍惜内心的充实。最后两句则带有希望的色彩,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职业生涯的思考。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忧虑与期望并存的复杂情绪,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也有对未来成功的渴望,展示了诗人深切的社会关怀和人文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不见广文博士老郑虔,才名四十寒无毡。
- 提出问题,引出郑虔作为一个有名但生活贫困的学者。
-
又不见汉阳计吏赵明叔,文章不如一囊钱。
- 再次提问,强调赵明叔的文才不及金钱的实际价值,暗示社会的歧视。
-
胸中道腴五味足,外虽枯槁中芳鲜。
- 描述内心的丰富与外表的贫瘠,内外反差。
-
不妨止有书一束,索米未肯侏儒贤。
- 反映出诗人宁愿保持尊严,不向不值得的人求助。
-
平生固用笔耕尔,行发墨颖收丰年。
- 表达了自身的努力与对未来收获的期待。
-
会当少见会稽绶,勿嗟已卖琅琊田。
- 期望未来能获得功名,不必对已失去的财富感到遗憾。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郑虔与赵明叔的对比,突显社会对人才的忽视。
- 比喻:将内心的充实比作“五味”,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书本以情感,表现对知识的尊重。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反映了一个有才能的人的无奈与渴望,揭示了社会对真正才华的忽视与偏见,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个人尊严的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广文博士:象征学识与才华,却与贫穷挂钩。
- 琅琊田:代表财富与物质,失去的象征。
- 墨颖:象征书写与知识的积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广文博士”是谁?
- A. 郑虔
- B. 赵明叔
- C. 毛滂
- D. 刘秀才
答案:A
-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悲观失望
- B. 充满希望
- C. 无所谓
- D. 愤怒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琅琊田”象征什么?
- A. 学识
- B. 财富
- C. 名声
- D. 时间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与毛滂的诗一样,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现状的反思,但杜甫更侧重于个人的悲痛与国家的动荡,而毛滂则偏重于对个人才华与现实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解读》
- 《毛滂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