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瓮寺》

时间: 2025-04-27 07:44:27

石瓮灵泉胜宝井,汲人回挂青丝绠。

厨烟半逐白云飞,当昼老僧来灌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瓮灵泉胜宝井,
汲人回挂青丝绠。
厨烟半逐白云飞,
当昼老僧来灌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石瓮寺的灵泉,水质优于珍贵的宝井。人们用青丝绳子打水,往返忙碌。厨房的烟雾随着白云飘散,正午时分,一位年长的僧人前来为人灌顶。

注释

字词注释

  • 石瓮:指石头制成的瓮,通常用来盛水。
  • 灵泉:指神奇的泉水,水质清甜,具有灵气。
  • :胜过,超过。
  • 宝井:珍贵的井,暗指水质极好的井。
  • :取水,打水。
  • 青丝绠:青色的丝绳,用于打水。
  • 厨烟:厨房的烟雾。
  • :追逐,漂浮。
  • 灌顶:一种佛教仪式,通常是传授法义或授予某种身份。

典故解析

“灌顶”源自佛教仪式,通常是在修行者或信徒接受某种教义时,由高僧进行的仪式。这体现了佛教重视传承和教化的传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约730年-约790年),字子真,号少山,唐代诗人,官至吏部侍郎。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山水诗,常以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表达内心感受。

创作背景

《石瓮寺》作于权德舆游历至石瓮寺时,受到寺庙环境的启发。诗中的灵泉和老僧象征着宁静与智慧,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佛教文化的热爱。

诗歌鉴赏

《石瓮寺》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和谐相处的诗。诗的开头,以“石瓮灵泉胜宝井”引入,直接展示出泉水的优越,暗示自然的恩赐。这里的“灵泉”不仅仅是水的象征,它还代表着一种清净和智慧的源泉,与老僧的出现相呼应,意在强调修行和内心的明净。

接下来的“汲人回挂青丝绠”,则通过人们打水的情景,展现出人与自然的互动,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生活画面。青丝绠的使用,增添了生活的细节感,使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朴素与纯真。

“厨烟半逐白云飞”则通过烟雾的飞散,创造出一种轻盈的气氛,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又仿佛是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诗情画意。最后一句“当昼老僧来灌顶”,不仅表现了老僧的智慧,更暗示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

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既有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和谐的景象,令人向往,仿佛置身于一幅静谧的山水画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瓮灵泉胜宝井:石瓮寺的灵泉水质比珍贵的宝井更胜一筹,强调泉水的珍贵。
  2. 汲人回挂青丝绠:打水的人背着青丝绳子往返,描绘出一种忙碌而自然的生活状态。
  3. 厨烟半逐白云飞:厨房的烟雾与白云相互交融,表现出一种轻松的生活气息。
  4. 当昼老僧来灌顶:正午时分,老僧的到来象征着知识和智慧的传递,暗示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展现了对称美。
  • 比喻:灵泉比作宝井,强调泉水的优越性。
  • 拟人:厨烟“逐”云,赋予烟雾生动的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石瓮寺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态度,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泉:象征清净、智慧和生命的源泉。
  • 青丝绠:代表生活的朴素与自然。
  • 厨烟:象征生活的日常与烟火气。
  • 老僧:象征智慧、传承与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石瓮灵泉胜宝井”中,灵泉的优越性指的是什么?

    • A. 它比宝井水质更好
    • B. 它是宝井的替代品
    • C. 它是普通的水源
  2. “厨烟半逐白云飞”中,厨烟的作用是什么?

    • A. 增加诗歌的内容
    • B. 表达生活的轻松氛围
    • C. 使景色更加美丽
  3. “老僧来灌顶”中的“灌顶”指的是什么?

    • A. 施水
    • B. 传授智慧
    • C. 进行修行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维《鹿柴》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强调山水的宁静和谐,与权德舆的《石瓮寺》在主题上有相通之处,但王维更注重内心的孤寂与哲思。

李白《月下独酌》

李白的《月下独酌》则表现了更为豪放的个性和对自由的向往,虽同样以自然为背景,但情感表达上更加奔放,与权德舆的宁静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