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塘路有怀院中诸公
作者: 权德舆 〔唐代〕
回合千峰里,晴光似画图。
征车随反照,候吏映寒芜。
石濑侵行径,溪云拂路隅。
未酬知己分,宁敢学潜夫。
白话文翻译:
在千山万峰之间回首,阳光洒下如同美丽的画卷。
征途上的车辙映照着这景色,候吏的身影映在寒冷的芜草上。
石头小径侵扰着行走的道路,溪边的云彩轻轻拂过路旁。
未能回报知己的情谊,怎敢学习隐士的安逸呢?
注释:
- 回合:在此指环绕、环绕的意思。
- 千峰:形容山峰的数量众多,表示壮丽的自然景观。
- 晴光:指阳光明媚的光线。
- 征车:指行军或旅行的车,象征着旅途。
- 候吏:指候在路旁的官吏。
- 寒芜:指寒冷的荒草,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
- 石濑:指石头铺成的小溪,水流潺潺。
- 潜夫:指隐士,不愿意出仕的隐居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约708年-约785年),唐代诗人,字子和,号宁远,晚号石塘居士,曾任职于朝廷,后因仕途不顺而辞官归隐。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常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体现出对人生、友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权德舆的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选择的深思。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情谊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仕途的无奈。
诗歌鉴赏:
《石塘路有怀院中诸公》是一首充满山水气息的古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厚情感。全诗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首先通过“回合千峰里,晴光似画图”来引入读者,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美丽的氛围。接着,诗中提到的“征车随反照,候吏映寒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旅途图景,体现了诗人在行旅中对自然美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最后两句“未酬知己分,宁敢学潜夫”则是情感的升华,表达了对友人深厚情谊的珍视及对隐士生活的反思。权德舆以细腻的笔触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人生选择的思考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回合千峰里:在千山万峰之间回首,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 晴光似画图:阳光明媚,景色如同画卷般美丽,营造出一幅动人的画面。
- 征车随反照:旅途中的车影映照在景色中,暗示着旅途的艰辛与美好。
- 候吏映寒芜:路旁的官吏身影在寒冷的芜草上投影,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清冷的气氛。
- 石濑侵行径:石头小溪流过小路,暗示了自然对人的影响。
- 溪云拂路隅:溪边的云彩轻轻拂过路旁,展现出一种柔和而宁静的意境。
- 未酬知己分:未能回报知己的情谊,表达出对友人的愧疚与思念。
- 宁敢学潜夫:所以不敢去效仿隐士的生活,反映出对人生选择的犹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画图,增强了诗的美感。
- 拟人:溪云拂过路隅,赋予自然以人的动作,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各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美丽自然景色的描绘,结合个人的情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一幅自然画卷,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峰:象征壮丽的自然景观,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晴光:象征美好和希望,营造出一种积极的氛围。
- 征车:象征着旅途与人生的艰辛。
- 寒芜:象征孤独与萧条,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
- 溪云:象征自然的柔和与宁静,增添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候吏”是指什么? A. 朋友
B. 官吏
C. 隐士
D. 游客 -
“未酬知己分”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愧疚
B. 开心
C. 失落
D. 无奈 -
诗中“晴光似画图”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排比
D. 对仗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山居秋暝》与《石塘路有怀院中诸公》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个人的孤寂与内心的宁静,而权德舆则同时结合了对友人的思念。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