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时间: 2025-01-25 23:37:07

雪意凝云云不散。

午夜萧萧,门外寒风乱。

睡去暂教愁绪断。

霜钟又送愁来绊。

四野霏霏飞雪片。

隔岸村农,雪里歌喉啭。

碎玉飘空惊扑面。

雁行漠漠天边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雪意凝云云不散。
午夜萧萧,门外寒风乱。
睡去暂教愁绪断。
霜钟又送愁来绊。
四野霏霏飞雪片。
隔岸村农,雪里歌喉啭。
碎玉飘空惊扑面。
雁行漠漠天边远。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雪意弥漫的夜晚,云层凝聚,难以散去。
午夜时分,寒风在门外呼啸,让人感到孤寂。
入睡时,暂时抚平了愁绪。
但霜钟又把愁苦送来,让我再次感到牵绊。
四周大地上飘落着纷纷雪片。
远处的村庄里,农人在雪中唱着歌。
飘落的雪像碎玉一般,扑面而来,令人惊讶。
天边飞过的大雁,行踪渺渺,显得遥远无比。

注释:

  • 凝云云不散:意指积雪让天空的云层凝聚而不散,描绘出一种沉闷寒冷的氛围。
  • 午夜萧萧:午夜时分的寂静和清冷,增强了孤独的感觉。
  • 愁绪断:意为暂时抑制内心的忧愁,带有一丝希望。
  • 霜钟:指的是霜冻的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重返的忧愁。
  • 霏霏飞雪片:形容雪花轻盈飘落的状态,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
  • 隔岸村农:描绘远方村庄的农人,代表生活的延续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龚隐轩,近代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象与人情世态,作品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一个寒冷的冬夜,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与内心忧愁的交织,体现了他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情感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愁苦。开篇即以“雪意凝云云不散”入手,描绘出一种静谧而压抑的氛围,雪的意象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情感的象征。午夜的寒风、霜钟的响声交织成一种时空的流逝,愁绪随之而来,形成诗中主要的情感脉络。

在对比四野飞雪与隔岸村农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一方面,雪花飘落如“碎玉”,给人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村农在雪中歌唱,似乎在与寒冷对抗,给人以生活的希望与温暖。这种对比渗透着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尽管外界冷酷,内心依然渴望温暖与联系。

结尾的“雁行漠漠天边远”更是将思绪引向更远的地方,象征着人生的追求与迷茫,表达了对未来的无限遐想与渴望。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冬日景色的深刻体会与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雪意凝云云不散”:描绘冬天的雪,使得天空昏暗,象征着沉重的心情。
    • “午夜萧萧,门外寒风乱”:描绘了午夜的冷清,外面寒风呼啸,衬托出内心的孤独。
    • “睡去暂教愁绪断”:入睡时暂时忘却烦恼,表达一丝希望。
    • “霜钟又送愁来绊”:时间的流逝使得愁苦再次回归,表现了无法逃避的情感。
    • “四野霏霏飞雪片”:四周雪花飞舞,展现自然之美。
    • “隔岸村农,雪里歌喉啭”:远处农民在雪中唱歌,象征对生活的坚韧与希望。
    • “碎玉飘空惊扑面”:雪花飘落如碎玉,表现景象的美丽与惊喜。
    • “雁行漠漠天边远”:远方大雁飞过,象征人生的无常与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碎玉飘空”比喻雪花的晶莹剔透。
    • 拟人:如“霜钟又送愁”,赋予时间以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孤独与思考,借助自然景象传达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孤独、冷清与内心的忧伤。
  • 霜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村农:象征生活的希望与坚韧。
  • 大雁:象征追求与迷茫,代表对未来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雪意凝云云不散”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沉闷
    C. 兴奋
    D. 平静

  2. 诗中提到的“隔岸村农”的意义是什么? A. 生命的延续
    B. 生活的绝望
    C. 冬天的寒冷
    D. 风雪的悲伤

  3. 诗中“雁行漠漠天边远”寓意如何? A. 生活的希望
    B. 未来的迷茫
    C. 温暖的联系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龚隐轩的《蝶恋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展现了对孤独与思考的描绘,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写,后者则更注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两者在情感基调上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情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典诗词选读》
  • 《近现代诗词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