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崔朝散西湖避暑》

时间: 2025-01-27 04:16:06

人生苦炎歊,我所得萧爽。

乔林无纤穿,好鸟不停响。

冯轩纵遐瞩,万象归一掌。

道心流水闲,世事浮云往。

岂同中林士,所乐在膏壤。

寄语同心人,金鳞当透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生苦炎歊,我所得萧爽。
乔林无纤穿,好鸟不停响。
冯轩纵遐瞩,万象归一掌。
道心流水闲,世事浮云往。
岂同中林士,所乐在膏壤。
寄语同心人,金鳞当透网。

白话文翻译:

人生在世,苦于炎热的天气,而我所得到的却是清凉的享受。
高大的树木遮蔽了阳光,鸣叫的鸟儿不停地在耳边回响。
在高处的轩窗外,眺望远方,万物都在掌握之中。
内心如流水般悠闲,世间的纷扰就像浮云一样消逝。
难道我和那些在中林中隐居的士人一样,他们所乐在于肥沃的土壤吗?
我想对志同道合的人说,金色的鱼鳞应该透过网去游弋。

注释:

  • 炎歊:炎热的风。
  • 萧爽:清凉、舒适的状态。
  • 乔林:高大的树木。
  • 冯轩:高高的楼阁或轩窗。
  • 万象归一掌:万物都在我的掌握之中,象征对自然的理解和控制。
  • 道心:心境、内心的修养。
  • 膏壤:肥沃的土壤,通常指适合生长的环境。
  • 金鳞:鱼的鳞片,象征美好和灵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字仲明,号退庵,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公元1085年,卒于1145年。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情感。韩维在诗词创作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韩维游览西湖避暑之际,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表达了他对清凉、闲适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世事浮沉的看淡。西湖作为一个著名的避暑胜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自然景观让他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心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避暑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炎热夏季的逃避以及对清凉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直入主题,表达了人生在烈日下的苦恼,而随即转向西湖的清爽与宁静。诗中描绘的高大乔林和鸣叫的鸟儿,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愉悦与自在。

接着,冯轩一词让人联想到高远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思考,仿佛万象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展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同时,诗中“道心流水闲”一句,体现了作者的修身养性之道,流畅而不拘束,正是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最后两句,寄语同心人,表达了对志同道合者的期待与祝福,暗示着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金鳞透网,象征着对自由与生命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生苦炎歊:开篇直入,揭示生活的艰辛,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
  2. 我所得萧爽:转入自我感受,表达在西湖的清凉享受。
  3. 乔林无纤穿:描绘高大树木的景象,体现自然的庇护。
  4. 好鸟不停响:生动的自然环境,传达出活泼的气氛。
  5. 冯轩纵遐瞩:展现诗人远眺的视野,象征广阔的思想。
  6. 万象归一掌:表现对自然的理解和掌控感。
  7. 道心流水闲:描述心灵的宁静与闲适。
  8. 世事浮云往:世间的纷扰如浮云般瞬息万变。
  9. 岂同中林士:反思与隐士的比较,强调内心的追求。
  10. 所乐在膏壤:隐士乐于安于土壤的生活。
  11. 寄语同心人:向志同道合的人传达祝福。
  12. 金鳞当透网:象征对自由与生命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世事”比作“浮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生的无常。
  • 对仗:如“乔林无纤穿”、“好鸟不停响”,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道心”比作流水,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动态与流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对清凉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态度,反映了诗人在避暑中获得的精神升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炎歊:象征生活的困扰与压迫。
  • 萧爽:代表清凉的心境与自然的美好。
  • 乔林:象征高大的理想与庇护。
  • 金鳞:象征自由与生命的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逃避炎热,向往清凉
    C. 追求名利

  2. “万象归一掌”指的是什么? A. 对世界的掌控
    B. 对自然的理解
    C. 对人生的思考

  3. “世事浮云往”表达了什么思想? A. 生活的繁忙
    B. 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更强调孤独与酒的享受。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美景,但更侧重于静谧与和谐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韩维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