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妙寺偶成》
时间: 2025-02-04 16:22: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寺萧然寄碧岑,
尘无半点到僧门。
风传钟鼓万家县,
山绕犁锄十里村。
一榻高眠慨今夕,
八窗洞达纳乾坤。
此行梅月孤良觌,
雨打寒林晚复昏。
白话文翻译:
在这孤寂的寺庙中,我寄情于青翠的山岑,
尘世的喧嚣丝毫没有侵扰到僧人的门前。
风中传来万家县的钟声和鼓声,
四周山峦环绕着耕作的村庄。
今晚我在高榻上酣然入睡,感慨万千,
八扇窗户洞开,能容纳整个天地。
这次出行,梅花下的月光让我与孤独相遇,
雨打在寒冷的树林上,夜色渐渐沉沉。
注释:
- 萧然:形容安静、冷清的样子。
- 碧岑:指青翠的山岑,形容自然的美。
- 尘:指世俗的喧嚣与纷扰。
- 万家县:可能指附近的县城,形容喧闹的生活景象。
- 犁锄:农具,象征农村的耕作生活。
- 榻:床铺。
- 慨:感慨、感伤。
- 梅月:指梅花与月光,象征孤独的美。
- 寒林:指寒冷的树林。
典故解析:
“梅月”可以理解为梅花与月亮的意象,常在古诗中象征清冷孤独的情感。“雨打寒林”则在传统诗词中常用来描绘秋冬季节的萧瑟与凄凉,这种意象让人联想到诗人的孤独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卫宗武,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寄托人生感慨。
创作背景:写作于某个秋冬季节,诗人可能在山间寺庙中独居,感受到孤独和自然的韵味,故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宣妙寺偶成》通过描绘孤寂的寺庙环境,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喧嚣的淡然态度。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寺庙图景,碧绿的山岑环绕,气氛清幽,恬淡的生活与尘世的隔绝,给人以心灵的平静与安宁。接下来的“风传钟鼓万家县”则转向外界,尽管远处传来钟鼓声,诗人却似乎无所畏惧,表现了对繁华与浮躁的超然态度。
诗中“八窗洞达纳乾坤”一句,通过窗户的形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开放与包容,能够接纳整个宇宙的感悟。最后两句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梅花与月光的结合,雨打寒林的意象,突显了孤独与清冷之美,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思考与哲理。
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孤寺萧然寄碧岑:孤独的寺庙寂静地坐落在青翠的山上,传达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尘无半点到僧门:尘世的喧嚣未曾侵扰到僧人的生活,强调了寺庙的宁静。
- 风传钟鼓万家县:风中传来远处县城的钟鼓声,展现了外界的繁忙。
- 山绕犁锄十里村:山环绕着耕作的村庄,反映出农村的生机。
- 一榻高眠慨今夕:我在高榻上入睡,感慨今夜的宁静。
- 八窗洞达纳乾坤:八扇窗户开启,能够接纳整个宇宙的宽广。
- 此行梅月孤良觌:此次出行,让我与梅花和月亮相遇,感受到孤独的美。
- 雨打寒林晚复昏:雨水打在寒冷的树林上,夜色逐渐加深。
-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尘无半点”与“风传钟鼓”的对比,突出寺庙的宁静与外界的喧闹;“雨打寒林”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超然物外的情怀。
意象分析:
- 孤寺:象征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脱。
- 碧岑:代表自然美,寄托诗人的情感。
- 钟鼓:象征繁华与喧嚣。
- 犁锄:象征农村生活的朴实与真实。
- 梅月:象征孤独与清冷,融合了自然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孤寺”指的是什么?
- A. 一个热闹的村庄
- B. 一座安静的寺庙
- C. 一个繁华的城市
- 答案:B
-
诗中“风传钟鼓”指的是什么情况?
- A. 寺庙的钟声
- B. 外界的喧嚣
- C. 内心的平静
- 答案:B
-
“八窗洞达纳乾坤”中“八窗”象征什么?
- A. 诗人的孤独
- B. 诗人的开放与包容
- C. 诗人的闭塞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卫宗武的《宣妙寺偶成》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孤独与对自然的感悟,但李白更显抒情而直白,卫宗武则更为含蓄、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