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雁怯重云不肯啼,
画船愁过石塘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
小梅应长亚门枝。
一年灯火要人归。
白话文翻译:
大雁在厚重的云层下畏缩不敢鸣叫,
画船在石塘西边愁眉苦脸地漂过。
迎面而来的风浪如此凶恶,难以抵挡。
春天的水面渐渐变绿,迎着桨划来的绿意,
小梅花应该在门边的枝头上长得更好。
一年到头的灯火,是人们归家的召唤。
注释:
- 雁怯:雁,指大雁;怯,害怕、畏惧。
- 重云:厚重的云层。
- 画船:装饰美丽的船只,通常用来形容江南水乡的船只。
- 愁过:形容心情忧愁。
- 打头风浪:迎面而来的风浪。
- 禁持:不易抵挡,难以承受。
- 春浦:春天的水面,指江河湖泊在春日的景象。
- 迎棹绿:迎着桨划来的绿意,形容春水复苏的景象。
- 小梅:梅花,通常在寒冷的季节盛开。
- 亚门枝:靠近门边的枝条。
- 灯火:家中的灯光,象征着温暖和归属。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特别显著的典故,但“灯火”意象常常用来代表思乡之情,表达对家的渴望。在古代文学中,船和水的意象常常与离别、归乡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晚号冷僻山人,南宋词人、诗人,擅长词和诗,尤以词著称。他的作品语言清新,情感细腻,常表现出对自然的观察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写于丙辰年,正值南宋时期。诗人身处江南水乡,目睹春天的景象,因而引发了对离别与归乡的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思念与忧愁。开头两句写大雁因天气阴沉而不敢鸣叫,表现了春天的压抑与沉闷;接着描绘画船经过石塘西的愁苦场景,船只仿佛也受到这种阴郁天气的影响。第三句“打头风浪恶禁持”则是写出迎面而来的风浪让人难以抵挡,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
后半部分则转向春日的生机,水面渐渐变绿,仿佛带来了一丝希望。而“小梅应长亚门枝”则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的萌芽,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一句“灯火要人归”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灯火代表着温暖的家,成为游子心中最深的牵挂。整体上,这首诗在忧愁中透出一丝希望,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雁怯重云不肯啼”:描绘阴沉天气下大雁的畏缩,反映出自然环境对生命的影响。
- “画船愁过石塘西”:形象地表现出船只在愁苦中穿行,构建了一种孤独的氛围。
- “打头风浪恶禁持”:迎面的风浪象征着生活中的困难,表达了诗人的无奈感受。
- “春浦渐生迎棹绿”:描绘春水复苏的生机,象征着希望的到来。
- “小梅应长亚门枝”:梅花的生长暗示着生命的延续与美好。
- “一年灯火要人归”:灯火象征着温暖的家,表达游子对归属感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灯火”比作家的温暖,传达思乡之情。
- 拟人:赋予大雁以情感,表现它的恐惧。
- 对仗:诗句间形成一种对称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展现出一种在困境中依然渴望希望与归属的情感。
意象分析:
- 雁:象征着迁徙与离别。
- 画船:代表着江南水乡的美丽与忧愁。
- 春浦: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的复苏。
- 小梅:梅花常常象征着坚韧与纯洁。
- 灯火:家与归属的象征,蕴含着温暖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雁怯重云”中的“怯”是什么意思? A. 友好
B. 害怕
C. 强壮
D. 美丽 -
“打头风浪恶禁持”中的“禁持”指的是什么? A. 容易
B. 难以承受
C. 不重要
D. 令人愉快 -
诗中“小梅应长亚门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希望
C. 忧愁
D. 疲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感慨。
诗词对比:
对比姜夔的作品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姜夔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则展现了豪放与壮丽的气势。姜夔的“灯火”象征着归属感,而李白的“将进酒”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豪情。两种风格互为映衬,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入门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