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
衣钵无千古,丘山只一毛。
句中池有草,子外目俱蒿。
可口端何似,霜螯略带糟。
白话文翻译:
要学写诗,必须要领悟其中的精髓,写作时要随心所欲,才能显得高雅孤独。
传承的诗歌并没有千古之久的价值,山丘的伟大只是沧海一粟。
句子中池塘里长满了草,眼前所见的都是杂草。
美味的食物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霜后的蟹钳略带一些糟的味道。
注释:
- 透脱:意指透彻而脱俗;即要理解诗的真谛并且超脱于世俗。
- 衣钵:指的是诗歌的传承与文化的积累。
- 丘山只一毛:比喻伟大的事物在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
- 句中池有草:意指诗句中有生机,但也有杂草丛生。
- 霜螯略带糟:形容食物的味道,隐喻着一切美好事物都有其不足之处。
典故解析:
本诗虽没有直接引用经典典故,但其中的意象与传统诗歌的审美观念相契合,表现了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的哲学思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著称,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借诗歌表达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和李天麟二首 其一》展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的开篇便指出,学写诗不仅要深入理解,更要在创作中随心所欲,才能体现出一种高雅而孤独的气质。接着,诗人以“衣钵无千古,丘山只一毛”来表达他对诗歌传承与历史价值的看法,认为伟大的事物在历史长河中显得微不足道,显示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后面的“句中池有草,子外目俱蒿”则描绘了诗句的生机与杂乱,隐喻诗人对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挣扎。最后以“可口端何似,霜螯略带糟”结束,似乎在探讨美与味道的关系,同时也暗示着一切美好事物都有其不足之处。这种对比与反思,使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表象下,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与人生态度,体现了杨万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学诗须透脱:学习诗歌必须要透彻理解。
- 信手自孤高:创作时要随性而为,自然流露出高雅气质。
- 衣钵无千古:传承的诗歌并没有永恒的价值。
- 丘山只一毛:伟大的事物在历史中微不足道。
- 句中池有草:诗句中有生机,但也有杂草。
- 子外目俱蒿:眼前所见的都是杂草,暗示对现实的无奈。
- 可口端何似:美味到底是什么样子?
- 霜螯略带糟:美食也难免有不足之处。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丘山只一毛”比喻伟大的事物微不足道。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可口端何似”引发读者思考。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深刻思考,强调个人创作的自由与对传统的反思,以及在生活中对美与缺陷的辩证理解。
意象分析:
- 衣钵:象征诗歌的传承与文化积累。
- 丘山:暗指伟大的事物,体现历史的渺小。
- 池草:象征诗句中的生机与杂乱。
- 霜螯:隐喻美味与缺陷的对立。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学诗须透脱”意为: A. 学习诗歌要深入理解 B. 学习诗歌无须用心
- “衣钵无千古”表达了什么? A. 诗歌传承的永恒价值 B. 传承的诗歌并没有永恒的价值
- 诗中提到的“霜螯”象征: A. 美味的食物 B. 生活的缺陷
答案:1.A,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饮湖上初晴后雨》、《泊船瓜洲》等。
- 诗词对比:对比李白的《将进酒》,两者在表达诗歌创作的态度上有所不同,李白更为奔放,而杨万里则显得内敛和深邃。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