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遇避寇人过江》

时间: 2025-01-26 03:49:07

半夜频呼起,寒风送我行。

英雄消马迹,天地感鸡声。

垒破才添戍,村空又避兵。

始知班定远,不肯作书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半夜频呼起,寒风送我行。
英雄消马迹,天地感鸡声。
垒破才添戍,村空又避兵。
始知班定远,不肯作书生。

白话文翻译:

在半夜里不断被叫醒,寒风送我远行。
英雄的足迹已消失,天地间传来鸡鸣声。
堡垒被攻破才增添守卫,村庄空无一人又避开敌军。
这时才知道班定远(班超)不愿意做个书生。

注释:

  • 频呼起:频繁地被叫醒,指夜间被惊扰。
  • 寒风送我行:寒风伴随我继续前行。
  • 英雄消马迹:英雄的踪迹已不再,暗指战斗后的荒凉。
  • 天地感鸡声:天地间因鸡鸣而产生共鸣,表明黎明的来临。
  • 垒破才添戍:堡垒被攻破后才增设守卫。
  • 村空又避兵:村庄空无一人,居民因战乱而避难。
  • 班定远:班超,东汉名将,以勇猛著称,不愿意安于书生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舒忠谠,清代诗人,少有文名,但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舒忠谠的作品以情感真挚和意象丰富著称,常常表现出对战乱的思考和对英雄豪杰的敬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战乱时期,诗人经历了战乱的折磨与对家国的思考,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对现状的不满,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战乱带来的凄凉与无奈,通过个人的经历反映出社会的动荡。开头两句“半夜频呼起,寒风送我行”通过寒风与夜的意象,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受到惊扰的不安与孤独。在“英雄消马迹,天地感鸡声”中,诗人借用自然界的变化,暗示了战争带来的悲惨后果,英雄的足迹已不复存在,象征着英雄主义的消逝与理想的破灭。

接下来的“垒破才添戍,村空又避兵”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乱的严重性,村庄因战火而空无一人,表现了民众的苦难与无助。最后一句“始知班定远,不肯作书生”则是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表达了对那些愿意投身于战斗、捍卫国家的英雄的钦佩,同时也反映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对英雄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且意象深刻,既有对历史的追思,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半夜频呼起”:夜深人静时,多次被叫醒,表明环境的不安宁。
  2. “寒风送我行”:寒冷的风伴随我前行,暗示了旅途的艰辛。
  3. “英雄消马迹”:曾经英雄的足迹消失,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无奈。
  4. “天地感鸡声”:鸡鸣声唤醒天地,象征着新的希望与黎明。
  5. “垒破才添戍”:堡垒被攻陷后才设立守卫,反映了战乱的无情与被动应对。
  6. “村空又避兵”:村庄因战乱而空无一人,表现出民众的痛苦。
  7. “始知班定远”:提及历史人物班超,表达对英雄的向往与钦佩。
  8. “不肯作书生”:不愿平淡无奇地度过一生,强调了对英雄主义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英雄消马迹,天地感鸡声”,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天地感鸡声”,赋予天地以感情,增强了自然与人的联系。
  • 比喻:通过“班定远”来象征理想与追求,反映诗人内心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无奈与对英雄的敬仰,反映了在动荡的社会中个人的孤独与渴望,同时也对未来的希望与理想有着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风:象征艰难及不安宁的环境。
  • 鸡声:象征黎明与希望。
  • 堡垒:象征防御与战争的破坏。
  • 村庄:象征人间的温暖与安宁,反衬出战乱的惨状。
  • 英雄:象征理想与勇气,代表着一种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舒忠谠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寒风送我行”中的“寒风”主要象征什么?

    • A. 温暖
    • B. 旅途的艰辛
    • C. 战争的胜利
    • D. 家乡的思念
  3. “始知班定远”中的“班定远”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班超
    • B. 班固
    • C. 司马迁
    • D. 曹操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比较舒忠谠的《滁州遇避寇人过江》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痛苦与对安宁的渴望,但杜甫更加强调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舒忠谠则表现出对英雄理想的追求与个人的无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