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白话文翻译:
在天宝年间的勤政楼,每年三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庆典。
那飞龙和老马曾经在这里表演舞蹈,听到音声后,大家都会抬起头来观看。
注释:
- 天宝年:指唐玄宗的年号,时间大约在公元742年至756年,意味着国家繁荣。
- 勤政楼:指的是一个专门用来举行政治活动和庆典的楼阁,象征着政务的繁忙和盛大。
- 千秋:指盛大的庆典,通常与国家的繁荣和长久的祝愿相联系。
- 飞龙老马:可能是指舞蹈表演中的舞者或动物,象征着力量和威严。
- 音声:指乐声或舞蹈的伴奏声,能够引发观众的注意和欢呼。
典故解析:
在唐代,盛大的庆典常常与国家的政治活动相结合,勤政楼作为重要场所,象征着皇帝的治国理政。飞龙和老马的形象,可能借鉴了汉代“龙马精神”的寓意,体现了国家的繁荣与民众的欢愉。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建,唐代诗人,以五律、七律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写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民众欢乐的赞美,同时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热闹与盛况。
诗歌鉴赏:
《楼前》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唐代勤政楼的盛大庆典场景。诗中提到的“天宝年前”的历史背景,使人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生机。王建在诗中用“每年三日作千秋”来强调庆典的定期性与重要性,体现了国家对民众欢庆的重视。接下来,“飞龙老马曾教舞”则生动地描绘了庆典中的表演,飞龙和老马的形象,增强了舞蹈的神秘感与壮丽感,令人在脑海中产生美好的画面。最后一句“闻著音声总举头”,传达了观众对表演的热切期待与参与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简单的叙述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王建作为唐代诗人的独特视角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宝年前勤政楼”:明确时间和地点,设定了诗的背景。
- “每年三日作千秋”:强调庆典的频繁与重要性,体现了国家的繁荣。
- “飞龙老马曾教舞”:描绘了庆典的表演,生动形象。
- “闻著音声总举头”:表现了观众的热情与期待。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飞龙老马”与“音声总举头”,形成了和谐的音律。
- 拟人:将音声拟人化,表现出其对人们的影响与吸引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热闹的庆典场景,反映了唐代的繁荣与民众的欢乐,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勤政楼:象征着政治的繁忙与国家的兴盛。
- 飞龙与老马:象征着力量与活力,也表现了表演的热烈与精彩。
- 音声:代表着庆典的氛围和人们的欢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天宝年”是哪个时期的年号?
- A. 唐玄宗
- B. 唐太宗
- C. 唐高宗
-
“音声总举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无聊
- B. 热情
- C. 忧伤
-
“勤政楼”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个人生活
- B. 国家政务
- C. 自然景观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建的《楼前》与杜甫的《春望》均描绘了国家的盛况与民众的生活,但杜甫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而王建则表现了满满的乐观与喜悦,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建诗词全集》
- 《唐代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