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见月》

时间: 2025-01-10 22:39:57

月初生,居人见月一月行。

行行一年十二月,

强半马上看盈缺。

百年欢乐能几何,在家见少行见多。

不缘衣食相驱遣,此身谁愿长奔波。

箧中有帛仓有粟,

岂向天涯走碌碌。

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见月
作者: 王建 〔唐代〕

月初生,居人见月一月行。
行行一年十二月,强半马上看盈缺。
百年欢乐能几何,在家见少行见多。
不缘衣食相驱遣,此身谁愿长奔波。
箧中有帛仓有粟,岂向天涯走碌碌。
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

白话文翻译:

月亮刚刚升起,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能看到它每个月的变化。
一年有十二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马背上看着月亮的盈亏。
百年间的欢乐能有多少呢?在家中见得少,行旅中见得多。
并不是因为衣食推动我四处奔波,这具身体又有谁愿意长久地漂泊呢?
我的箱子里有丝绸,仓库里有粮食,难道我要为了生计而到天涯去奔波吗?
家里的人看到明月在盼望我归来,这正是我在路上思念家乡的时候。

注释:

  • 月初生:指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刻。
  • 行行一年:一年中走动的时光。
  • 强半:大部分。
  • 奔波:四处奔走,忙碌的生活。
  • 箧中有帛:箱子里有丝绸,象征富足。
  • 仓有粟:仓库里有粮食,暗示足够的生活资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建,字仲宣,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描绘民众生活与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行见月》创作于王建的行旅生涯中,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在唐代社会,士人常常出游,诗歌成为表达情感和抒发思乡之情的重要方式。

诗歌鉴赏:

《行见月》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月亮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诗歌开篇以“月初生”引入,月亮成为了时间流逝的象征,居住在此的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月亮的变化,暗示了生活的不断循环和变化。

接下来,诗人反思了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奔波,指出“百年欢乐能几何”,引人深思的是人活在世间的快乐究竟有多少。诗人在这里显示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家庭的渴望,表达了对宁静家庭生活的向往。

通过“不缘衣食相驱遣,此身谁愿长奔波”,诗人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残酷与人内心的挣扎。他并不是因为生计而四处奔波,而是出于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家人思念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对家庭的眷恋和对命运的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提到“家人见月望我归”,直白地表达了思乡的情感,月亮成为了联系家人和游子的纽带,既是自然的象征,也是情感的寄托。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显示了王建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月初生,居人见月一月行:月亮刚升起,居住在此地的人们可以看到月亮每月的变化。
  2. 行行一年十二月,强半马上看盈缺:一年中有十二个月,大部分时间是在马背上观察月亮的盈亏。
  3. 百年欢乐能几何,在家见少行见多:人生百年,能享受到多少快乐呢?在家中见得不多,行旅中见得多。
  4. 不缘衣食相驱遣,此身谁愿长奔波:并不是因为衣食的驱使,这身躯又有谁愿意长时间漂泊呢?
  5. 箧中有帛仓有粟,岂向天涯走碌碌:我的箱子里有丝绸,仓库里有粮食,难道要为了生活而去远方忙碌吗?
  6. 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家里的人看到月亮在期待我归来,这正是我在路上思念家乡的时刻。

修辞手法

  • 比喻:月亮的盈亏比喻人生的起伏。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对生活的无奈和思乡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漂泊生活的无奈感。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对生活的反思,诗人表现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揭示了人们在忙碌生活中对家庭和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思乡的情感。
  • :象征着温暖和归属,体现了对家庭的思念。
  • :象征着奔波与旅途,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人王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家庭的思念
    • C. 对功名的追求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百年欢乐能几何”,表达了对人生的____

  3. 判断题:诗人愿意长期漂泊。 (对/错)

答案:

  1. B. 对家庭的思念
  2.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
  • 杜甫《月夜忆舍弟》:描绘了月夜下的思念情感。

诗词对比

  • 王建的《行见月》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涉及到月亮与思乡的主题,但王建更多地反映了生活的无奈,而李白则是对故乡的深情追忆。

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对生活、家庭和自然的不同感悟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