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其三 老儒》
时间: 2025-01-26 04:37: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缕曲 其三 老儒
作者: 易顺鼎 〔清代〕
学究先生样。半生来青镫黄卷,乌皮绛帐。
三字头衔穷措大,不讳含酸骨相。
难得是斯文未丧。一第蹉跎头白早,叹磨穿铁砚心徒壮。
功名路,恐难望。济南博士江都相。
溯流传汉家真派,何嫌依傍。
辛苦儒林谋绝业,全力名山休让。
觅冷蠹堆中同葬。七贵五侯君不见,
牧猪奴转瞬青云上。得富贵,且无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老儒生的生活状态。他半生以来都在埋头书本,周围是青色的灯光和黄色的书卷,藏身于乌皮的帐子里。虽然他有着三字的头衔,学问却难以施展,心中难免有些酸楚。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他的文雅气质并没有消失。只是一辈子蹉跎,白发早已爬上头顶,感叹自己磨穿了铁砚,心中壮志未酬。
功名之路,恐怕是难以企及了。学识渊博的济南博士与江都的学者,传承着汉代的学派,何必在意依附于他人。
他辛苦在儒林中谋求事业,却无奈地发现,名山大川也不该轻易放弃。想要在冷僻之地中寻找同伴,七贵五侯的荣华富贵似乎与他无缘,牧猪的奴仆却能瞬间飞升云端。得到了富贵,至少要安好无恙。
注释:
- 青镫黄卷:青色的灯光和黄色的书卷,象征读书的环境。
- 三字头衔:指的是较高的学位或称号,通常是读书人所追求的。
- 酸骨相:形容内心的苦涩和无奈。
- 蹉跎:指时光的流逝和错过。
- 济南博士:指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 汉家真派:指的是汉朝的正统学派。
- 七贵五侯:指的是贵族和权贵,代表富贵地位。
- 牧猪奴:指的是地位低下的人,与贵族形成鲜明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易顺鼎(约1640-1710),清代诗人,以其博学多才和诗词作品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士人的困境和对功名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士人对科举和功名的追求渐渐变得迷茫与失望的时期,诗中表现了对自身学问和地位的无奈,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金缕曲 其三 老儒》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深刻描绘了一个老儒生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状态。诗的开头通过“学究先生样”引入,立即让人感受到一种老学究的形象,透出一种沧桑感。接着,通过对读书环境的描绘,展现出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坚守。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揭示出这位老儒生面临的现实困境:学识虽丰,但功名难得,白头早生,内心的壮志难以实现。
诗中也提到与其他博士相比的无奈,表现了学者在追求名利路上的孤独与失落。通过“七贵五侯君不见,牧猪奴转瞬青云上”的对比,作者传达了对社会地位和运势的不满,隐含着对不公的批判。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深思,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士人心态的变化,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学究先生样:描绘一位老学者的形象,暗含尊敬与无奈。
- 半生来青镫黄卷,乌皮绛帐:强调其读书的环境,暗示其一生的追求。
- 三字头衔穷措大,不讳含酸骨相:虽然有头衔,但内心苦涩,名与实的落差。
- 难得是斯文未丧:在困境中仍保持文雅气质。
- 一第蹉跎头白早,叹磨穿铁砚心徒壮:感叹岁月蹉跎,努力却无果。
- 功名路,恐难望: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 济南博士江都相:比较与他人的学识与成就。
- 溯流传汉家真派,何嫌依傍:强调汉代学派的传承,表现对传统的尊重。
- 辛苦儒林谋绝业,全力名山休让:努力追求理想,但最终却难以实现。
- 觅冷蠹堆中同葬:在冷清的环境中寻找同伴,表达孤独感。
- 七贵五侯君不见,牧猪奴转瞬青云上:对社会地位的无奈与不公。
- 得富贵,且无恙:最后的自我安慰,至少要平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青镫黄卷”与“乌皮绛帐”,增强音韵美。
- 比喻:将学者的生活比作“磨穿铁砚”,形象地表现了心中壮志的无奈。
- 反讽:通过对比“七贵五侯”和“牧猪奴”,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展示了士人在追求功名过程中所面临的无奈与焦虑,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社会批判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镫黄卷:象征着书卷与知识,是士人生活的核心。
- 铁砚:象征着学识的积累与努力,磨穿的砚台暗示着心血的付出与无果。
- 七贵五侯:代表权贵和地位,形成对比,反映社会的阶层差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镫黄卷”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学问与求知
- C. 贫困
-
“七贵五侯”的意思是?
- A. 贫贱
- B. 权贵
- C. 学者
-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自然
- B. 社会地位与个人理想
- C. 婚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对人生和理想的追求。
- 杜甫的《登高》:反映了士人在动荡时代的忧虑与无奈。
诗词对比:
- 易顺鼎与李白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都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失落,但李白的作品显得更加豪放,而易顺鼎则更加沉郁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解析》
-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