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
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
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白话文翻译:
每年花开之时,总是经历风雨的侵扰。
总是不肯放晴,耽误了寻花的人们。
今天听说天气终于晴了,但花儿却已凋零成尘。
寄语花神,何不如当初不让春天来临呢?
注释:
- 年年:每年。
- 花时候:花开的时候。
- 风雨成旬:风雨持续了十天。
- 不肯开晴:不愿意放晴。
- 误却:耽误了。
- 陌上人:指在田野、路边寻花的人。
- 成尘:变成了尘埃,指花已凋谢。
- 寄语花神:向花神诉说心声。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春天和花开的期待与失落。花神在古代文学中经常被提及,象征着春天与花朵的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此诗的作者不详,属于宋代的作品,宋代诗词多以细腻、婉约著称,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可能源于对春天的期待与失落,诗人在春天到来时却发现花已凋零,表达了一种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以其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深刻地反映了自然与人心之间的关系。诗人用“年年才到花时候”开篇,表现出对春天的期待,然而随之而来的“风雨成旬”,则暗示了生活的不如意与无常。诗中“寻花陌上人”生动描绘了春日寻花的情景,而“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更是将期待与失落的对比推至高潮。诗人不仅感叹花的凋零,也寄语花神,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无法永驻的感慨。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常常以婉约的方式表达,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厚的情感和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年年才到花时候”:每年春天来临时,花才开始盛开。
- “风雨成旬”:然而春天的雨水却持续不止,影响了花的开放。
- “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天气不肯放晴,耽误了那些寻花的人们。
-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今天终于听说天晴了,但花却早已枯萎。
- “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向花神诉说,何不如当初不让春天来临。
-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风雨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和行为,使得自然现象与人情感联系更紧密。
- 对比:通过“天晴”与“花已成尘”的对比,强化了失落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风雨与花的凋零,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无奈,反映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意象分析:
- 花:象征着美好、生命与青春,然而花的凋零则代表了时间的流逝与失去。
- 风雨:代表了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 春天:通常象征着希望与新生,但在诗中却带来了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此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春天的美好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C. 花开的喜悦
答案:B -
“风雨成旬”意指什么?
A. 风雨只下几天
B. 风雨下得很长
C. 风雨不再
答案:B -
诗人在期待什么?
A. 花的开放
B. 花的凋谢
C. 风的消失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赤壁赋》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无奈,但其情感更偏向于个人的思念与孤独。
- 苏轼的《赤壁赋》则通过酒与自然的结合,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虽同为抒发情感,却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