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笙歌放散人归去》

时间: 2025-01-27 04:11:12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

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

意思解释

采桑子·笙歌放散人归去

作者:冯延巳 〔唐代〕

原文展示: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
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
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


白话文翻译:

笙歌声中,人们纷纷归去,我却独自留在红楼里过夜。
月亮升起,云彩散去,半边珠帘挂在玉钩上。
我起来点检经过的地方,处处都是新的愁苦,
依靠着东流的水,想要把离心的情愫渡过橘洲。


注释:

  • 笙歌:笙和歌声,指音乐声。
  • 放散:散去、离去。
  • 红楼:红色的楼阁,象征着美丽的女子或娱乐场所。
  • 珠帘:用珠子编织的帘子,形容华丽。
  • 玉钩:装饰物,象征着高贵。
  • 点检:检查、查看。
  • 新愁:新的忧愁。
  • 东流:指东流的河水,象征时间或人生的流逝。
  • 橘洲:地名,古代指代特定的地点,可能有隐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冯延巳,字绮,号寒碧,唐代著名词人,擅长词作,风格细腻,情感丰富。他的词作往往描绘个人情感和生活场景,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晚唐时期,那时政治动荡,社会动乱,诗人常常感受到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这首词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和对新愁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采桑子·笙歌放散人归去》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透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深刻的内心世界。开篇“笙歌放散人归去”以音乐和人群的离去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接着通过“独宿红楼”表达了词人独自一人,感受到的寂寥与无奈。月光的描写“月上云收”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珠帘挂玉钩”则描绘出一种华美的景象,却又透出一丝孤冷。

词人随后起来点检,发现“处处新愁”,显示出他内心的烦恼与忧愁,仿佛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新的思绪。最后一句“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则是对未来的思考,流动的河水象征着生活中的变化与流逝,橘洲则可能是他心中一个象征着归属或宁静的地方。整首词在细腻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的孤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笙歌放散人归去:音乐声中人们散去,词人独留。
    • 独宿红楼:在华美的楼阁中独自过夜,暗示孤独。
    • 月上云收:月亮升起,云彩散去,时间的流逝。
    • 一半珠帘挂玉钩:华丽的装饰映衬孤寂。
    • 起来点检经由地:起身查看经过的地方。
    • 处处新愁:无论哪里都是新的忧伤。
    • 凭仗东流:依靠东流的河水,象征人生的流逝。
    • 将取离心过橘洲:希望在流逝中找到心灵的归属。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东流”象征着时间、人生的流动。
    • 对仗:如“月上云收”与“珠帘挂玉钩”形成对仗,增强音乐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孤独与惆怅,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流逝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笙歌:象征欢乐与热闹,反衬出词人的孤独。
  • 红楼:象征美丽与奢华,但在孤独中显得冷清。
  • :象征光明与时间,带有思乡之情。
  • 橘洲:可能象征安宁与归属。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冯延巳
      • C. 杜甫
    2. 词中提到的“珠帘”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孤独
      • C. 美丽
    3. 词中“东流”指的是什么?
      • A. 河水的流动
      • B. 交通工具
      • C. 人的心情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诗词对比

    • 冯延巳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都表达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但冯延巳更加突出孤独感,而李清照则在失落中更多了几分柔情与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词典》
  • 《唐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