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山中侃上人》

时间: 2025-01-27 05:15:07

竹房分半席,流水白云间。

丹灶余千载,青鞋第几山。

有时多解悟,无发得高间。

因笑尘中客,重逢改旧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房分半席,流水白云间。
丹灶余千载,青鞋第几山。
有时多解悟,无发得高间。
因笑尘中客,重逢改旧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位隐士的生活场景:竹子搭建的房子里摆着一半的席子,流水和白云相伴。丹灶(炼丹的炉灶)留存了千年,穿着青鞋的人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山。偶尔会有顿悟的时刻,但却无法到达更高的境界。因为对尘世中的客人一笑,重逢时已改换了旧时的容颜。

注释:

  • 竹房:用竹子搭建的房屋,象征隐逸生活。
  • 流水白云间:指环境清幽,流水与白云相映成趣。
  • 丹灶:炼丹的炉灶,象征追求长生不老或道理的修行。
  • 青鞋:青色的鞋,表示隐士的简单和朴素。
  • 解悟:明白道理或领悟真理。
  • 高间:指高深的境界。
  • 尘中客:世俗中的人,隐喻对尘世的疏离。
  • 旧颜:旧时的面貌,指时间的变迁与人事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南宋时期的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多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表现隐逸生活与道理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隐士生活的背景下,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与对哲理的追求。诗中透出一种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感悟,表现了隐士不拘泥于世俗的洒脱态度。

诗歌鉴赏:

林景熙的《答山中侃上人》将隐士的生活与内心感受完美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首句“竹房分半席”描绘了隐士的简朴居住环境,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仿佛能听见竹子摇曳的声音和流水的潺潺。接着,诗人用“流水白云间”写出环境的宁静与和谐,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

“丹灶余千载,青鞋第几山”两句则引出了隐士对长生与修行的思考,丹灶象征着对不朽的追求,而青鞋则是隐士生活的写照,表现了他在山间游历的简朴与求索。接下来的“有时多解悟,无发得高间”则是诗人对自己修行感悟的反思,虽然偶尔有领悟,却仍感到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表现了对自我要求的执着与不甘。

最后两句“因笑尘中客,重逢改旧颜”则展现了诗人与世俗的关系,虽然对世俗生活有所疏离,但在重逢时却感受到岁月的变化,突显出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常。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思考,体现了林景熙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真谛的探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房分半席:竹子搭建的房子,简单的生活方式。
  • 流水白云间:环境的优美与宁静,隐士与自然的和谐。
  • 丹灶余千载:炼丹的炉灶,象征追求长生的理想。
  • 青鞋第几山:隐士的游历与探索,体现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 有时多解悟:偶尔的领悟与顿悟,反映内心的觉醒。
  • 无发得高间:尽管有所领悟,仍感到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
  • 因笑尘中客:对世俗生活的轻松态度,表现出一种洒脱。
  • 重逢改旧颜: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化,暗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流水白云间”与“丹灶余千载”,形成和谐的对比。
  • 隐喻:诗中的“竹房”、“丹灶”都隐喻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感受结合,增添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隐士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世俗的淡泊。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述与哲理的思考,诗人展示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真理的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房:象征简朴与隐逸生活。
  • 流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美好。
  • 白云:象征自由与超脱。
  • 丹灶:象征修行与追求长生的理想。
  • 青鞋:象征隐士的简单生活与对自然的亲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丹灶”象征什么? A. 世俗生活
    B. 修行与长生
    C. 诗人的身份

  2. “竹房分半席”描述了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A. 奢华
    B. 简朴
    C. 繁华

  3. 诗人对“尘中客”的态度是? A. 亲近
    B. 轻松
    C. 反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隐士生活,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与心境的宁静。
  • 孟浩然《过故人庄》:通过与友人的重逢,表达了对友谊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人情的温暖与生活的惬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