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

时间: 2025-01-10 22:16:23

柳映江潭底有情,望中频遣客心惊。

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柳枝
李商隐

柳映江潭底有情,
望中频遣客心惊。
巴雷隐隐千山外,
更作章台走马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柳树的情景,柳影映在江潭的水面上,似乎流露出情感。每当我远望,心中总是感到惊慌不安。在遥远的巴雷山之外,隐约传来马蹄声,仿佛又回到了章台之上,令人心绪难平。

注释:

  • :指柳树,象征柔情和思念。
  • 江潭:指江边的水潭,充满诗情画意。
  • 心惊:心中感到惊慌,表达一种忧虑和不安。
  • 巴雷:指巴山和雷公山,地理名称,隐喻远方。
  • 章台:古时的一个地方,常用来指代离别之地,带有哀愁的意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细腻、含蓄,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爱情的深刻思考。李商隐在诗歌上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李商隐晚年,正值他生活的动荡和内心的彷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了他对离别和思念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杨柳枝》以柳树为题,通过意象构建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之情。首句“柳映江潭底有情”便设下了情感的基调,柳树的柔美和江水的清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接下来的“望中频遣客心惊”,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惶恐,似乎在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担忧。

第三句“巴雷隐隐千山外”,诗人通过对远方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遥远而又模糊的感觉,似乎在暗示与友人的距离以及内心的孤独。而最后一句“更作章台走马声”,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章台常被用来象征离别,此处的马声则引发了对过往的追忆,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伤感。

整首诗情感层次分明,借助自然景象彰显了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示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柳映江潭底有情:柳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似乎带有情感,暗示思念。
  2. 望中频遣客心惊:远望之时,内心频频发出不安的感觉。
  3. 巴雷隐隐千山外:巴雷山远在千山之外,表现出遥远与隔离。
  4. 更作章台走马声:马声回响,似乎带来对离别的感慨,呼应全诗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柳树和江水的映衬,营造出情感的氛围。
  • 对仗:整首诗在节奏和结构上都保持了良好的对称感,增强了韵律。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运用自然景象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柔情与思念,常在古诗中出现。
  • 江潭:代表静谧与内心的反思。
  • 巴雷:象征遥远与不可触及,增加了离愁的深度。
  • 章台:引发离别的联想,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柳映江潭底有情”中的“情”指的是什么? a) 柳树的情感
    b) 诗人的思念
    c) 江水的波动

  2. “巴雷隐隐千山外”中“巴雷”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北京
    b) 巴山和雷公山
    c) 四川

  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风光
    b) 离别与思念
    c) 战争

答案

  1. b) 诗人的思念
  2. b) 巴山和雷公山
  3. b) 离别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送别》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斗星》与李商隐的《杨柳枝》均表现了对远方和思念的情感,但李白的诗更为豪放,而李商隐则显得细腻和深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