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白话文翻译:
正月十五的夜晚,听说京城有灯会,真想去看看。
月光和灯光照耀着整个帝都,香车和宝辇在狭窄的街道上穿行。
我身处闲暇,却无法亲眼见到这盛世的繁华,感到羞愧,不愿和乡人一起去赛龙舟。
注释:
- 正月十五:农历正月的第十五天,元宵节,传统的灯会庆典。
- 灯光:指元宵节的灯会,热闹的庆祝场面。
- 香车宝辇:指富贵人家的车子,象征着繁华和奢侈。
- 身闲:身处闲暇之中。
- 中兴盛:指国家的繁荣兴盛。
- 羞逐乡人:感到羞愧,不愿和乡下人一起参加节日活动。
- 赛紫姑:元宵节期间的一种民间活动,可能指赛龙舟或灯会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812年-858年),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精致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诗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意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宵节,正值唐代国力强盛,节庆活动频繁,诗人因工作或其他原因未能参与盛大的灯会,表达了对繁华盛世的向往和内心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李商隐的《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描绘出满城灯火的美丽景象,月色与灯光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京城的繁华和节日的欢庆气氛。然而,随着“身闲不睹中兴盛”的转折,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虽然身处繁华之地,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参与其中,心中难免生出一丝羞愧和失落。
最后一句“羞逐乡人赛紫姑”则传达出一种对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思考,诗人对乡人参与节日的轻松与欢快感到羞愧,反映了他对自身处境的不满和对社会地位的敏感。在这首诗中,李商隐用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个人与社会、繁华与孤独之间的矛盾,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人听闻京城的灯会,心中渴望去观看。
-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描绘灯光与月色交融的盛况,展现了帝都的繁华。
- “身闲不睹中兴盛”:尽管身处闲暇,诗人却无法亲眼看到盛世的景象。
- “羞逐乡人赛紫姑”:诗人因未能参与而感到羞愧,不愿与乡人同乐。
修辞手法:
- 比喻:“月色灯光满帝都”将灯光和月色比作装点帝都的华美装饰,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香车宝辇”和“身闲不睹”形成对照,突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失落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繁华盛世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在享受闲暇时却无法融入社会欢庆的失落与羞愧。这种情感既有个人的无奈,也折射出社会的复杂性,展现了李商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月色:象征宁静与美好,反衬出节日的热闹。
- 灯光:象征欢庆与繁华,展现了节日的热烈氛围。
- 香车宝辇:象征权贵与奢华,反映出社会的等级差异。
- 乡人:代表普通人群,与诗人形成对比,突显其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正月十五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元宵节
C. 春节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香车宝辇”代表什么? A. 普通人
B. 富贵人家
C. 农民
答案:B -
诗人对自己未能参与灯会的感受是什么? A. 高兴
B. 羞愧
C. 无所谓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唐代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商隐的《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繁华与盛世的向往,但李商隐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兴衰与人民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选》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