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下长亭念过秦,
五松不见见舆薪。
只应既斩斯高后,
寻被樵人用斧斤。
白话文翻译:
在长亭独自思念过往的秦朝,
五松树下不见车马和柴薪。
应该是自古以来被砍伐过,
如今只剩下被樵人用斧子劈的痕迹。
注释:
- 独下长亭:独自一人在长亭下。长亭是古时行旅者停留的地方。
- 念过秦:思念过去的秦朝,表示对历史的追忆和感慨。
- 五松不见见舆薪:五松树下不见车马和柴薪,表明此地已经冷清,生机已逝。
- 既斩斯高后:自古以来就被砍伐。
- 寻被樵人用斧斤:如今只剩下被樵人用斧头砍伐的痕迹。
典故解析:
“过秦”中的“秦”是指秦朝,历史上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象征着权力与辉煌。五松则可能指代特定的山川或历史遗迹,与历史的消逝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著称。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和历史感慨,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晚期,时代动荡,李商隐常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个人命运的无常,诗中通过对五松和秦朝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惋惜与对现状的无奈。
诗歌鉴赏:
《五松驿》是李商隐在长亭下的独白,诗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沉重感。诗的开头“独下长亭念过秦”便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怀旧与思考的氛围中。通过对过往辉煌的秦朝的追忆,诗人表现了对历史的深切思考,似乎在感慨人事如梦,盛衰无常。
“五松不见见舆薪”,这里五松象征着历史的见证,而“舆薪”的缺失则暗示着繁华已逝,生活的单调与乏味。诗人在此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隐忧,传达出一种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最后两句“只应既斩斯高后,寻被樵人用斧斤”,更是将这种怀旧推向高潮。历史的斩断和现实的砍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对美好过往的无奈和对现状的思索。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体现了李商隐特有的细腻与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独下长亭念过秦:诗人独自一人站在长亭下,思念过去的秦朝,表达对历史的缅怀。
- 五松不见见舆薪:在五松树下,车马和柴薪已经不复存在,象征着繁华的消逝。
- 只应既斩斯高后:表示这些松树自古以来就被砍伐,暗示历史的无情。
- 寻被樵人用斧斤:如今只剩下被樵人用斧头砍伐的痕迹,突显了人类对自然和历史的影响。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五松比作历史的见证,暗示岁月的流逝。
- 拟人:赋予松树以情感,体现对历史的思考。
- 对仗:如“念过秦”和“见舆薪”,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感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生命无常的哲思,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思索。
意象分析:
- 长亭:象征离别和思念,常为旅途中的停留之地。
- 秦朝:代表着辉煌的历史,承载着诗人对往昔的怀念。
- 五松:象征历史的见证,暗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斧斤:象征人类对自然和历史的破坏,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商隐的《五松驿》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历史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憧憬
- C. 对自然的热爱
-
“五松不见见舆薪”中的“五松”象征什么?
- A. 繁华的过去
- B. 现实的孤独
- C. 自然的美丽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 A. 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 B. 诗人在旅行中的感悟
- C. 诗人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思》:王建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商隐《五松驿》与杜甫《登高》,两者均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与个人命运的感慨,但李商隐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