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古北口》

时间: 2025-01-10 23:06:13

紫塞秋风紧,凌寒踏晓霜。

潦余沙尽白,关外柳先黄。

饮马长城窟,呼鹰古战场。

平生登览兴,敢惜鬓毛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紫塞秋风紧,凌寒踏晓霜。
潦余沙尽白,关外柳先黄。
饮马长城窟,呼鹰古战场。
平生登览兴,敢惜鬓毛苍。


白话文翻译:

秋风在紫塞(边疆)中呼啸而紧,清晨的霜冻伴随着寒意。我看到河流的水已经干涸,沙滩变得雪白,关外的柳树早已变黄。骑马在长城的洞窟旁饮水,呼唤着鹰在古老的战场飞舞。回首往昔,虽然年华已逝,我依然不愿珍惜这白发苍苍的鬓毛。


注释:

  • 紫塞:指边境的地区,这里特指北方的边塞。
  • 凌寒:意为在寒冷的天气中。
  • 潦余:指河流的残余水分。
  • 饮马:指在水边让马喝水。
  • 长城窟:长城旁的洞窟,指长城沿线的特定地点。
  • 呼鹰:召唤猎鹰,象征着勇气与战斗。
  • 平生:一生,指诗人经历的岁月。
  • 鬓毛苍:形容头发变白,象征年老。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饮马长城窟”和“古战场”暗示了中国古代边防和军事文化的深厚底蕴,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过往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翼(生于1727年,卒于1814年),字云甫,号恕庵,晚号楚山,清代诗人、书法家,生于湖南岳阳。他以作品的豪放、奔放著称,尤其擅长边塞诗,体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对战争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再出古北口》是赵翼在经历了多次出征和游历边疆之后所作,反映了他对边塞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中描绘了他在北方边塞的自然景象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古战场,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人生易逝的感伤。


诗歌鉴赏:

赵翼的《再出古北口》通过描绘紫塞的秋景,表现出一种苍凉与壮美交织的意境。诗的开头以“紫塞秋风紧”引入,瞬间设置了一个寒冷、紧迫的环境,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而“凌寒踏晓霜”则进一步增强了寒意,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凛冽。接下来的“潦余沙尽白,关外柳先黄”则构筑出了一幅秋日的边塞图,白色的沙滩与黄柳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自然的变化。

“饮马长城窟,呼鹰古战场”一句,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个人经历结合在一起,长城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战斗的场所,唤起了人们对战争的沉痛回忆。而最后两句,“平生登览兴,敢惜鬓毛苍”,通过自我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珍惜与感慨,尽管年华已逝,依然怀有豪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整首诗在悲凉中蕴含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彰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紫塞秋风紧:描绘了边塞秋天的寒冷与紧迫感,暗示了战事的紧张。
  2. 凌寒踏晓霜:描述了清晨的寒霜,展现了自然的严酷与诗人所处的环境。
  3. 潦余沙尽白:写出干涸的河流与白色沙滩,反映出景象的萧条与孤寂。
  4. 关外柳先黄:提到关外的柳树已变黄,象征着秋的到来与生命的无常。
  5. 饮马长城窟:描绘了在长城旁让马饮水的场景,暗示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6. 呼鹰古战场:呼唤猎鹰,象征着勇气与昔日战场的辉煌。
  7. 平生登览兴:回顾诗人一生的经历,表达了登高望远的豪情。
  8. 敢惜鬓毛苍:反思年华易逝,感慨白发苍苍,表达对生命的珍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饮马长城窟,呼鹰古战场”,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结合,表达情感的深刻。
  • 排比:通过排比的手法,强调了诗人经历的丰富与内心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边塞的深切感受,历史的追忆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对生活与历史的思索,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坚韧和对自然的崇敬。


意象分析:

  • 紫塞:象征着边疆的壮丽与苍凉,反映了诗人对边疆的热爱。
  • 秋风、晓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突显了诗的情感基调。
  • 柳、沙:自然景象的变化,反映了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无情。
  • 长城、古战场:不仅是历史的象征,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铭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再出古北口》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赵翼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饮马长城窟”中的“长城”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观
    B. 民族精神
    C. 战争的场所

  3. “潦余沙尽白,关外柳先黄”中的“柳”象征什么? A. 生命的无常
    B. 勇气与力量
    C. 战斗的精神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情怀。
  • 高适的《别董大》:表达对边塞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对比:
赵翼的《再出古北口》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展现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赵翼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历程和对历史的沉思,而王之涣则通过高远的景象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与希望。两者在主题上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研究》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边塞诗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