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其四》

时间: 2025-01-27 03:09:44

卧稻雨馀收。

处处游人簇远洲。

白发又扶红袖醉,戎州。

乱折黄花插满头。

青眼想风流。

画出西楼一帧秋。

还把去年欢意舞,梁洲。

塞雁西来特地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其四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卧稻雨馀收。
处处游人簇远洲。
白发又扶红袖醉,
戎州。
乱折黄花插满头。
青眼想风流。
画出西楼一帧秋。
还把去年欢意舞,
梁洲。
塞雁西来特地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雨后的稻田,稻子已经收割,四处游人聚集在远处的洲头。白发的老人搀扶着红袖的醉酒女子,场景显得热闹而欢快。人们在乱折的黄花中插满头发,眼中带着对风流韵事的向往。画出西楼的一幅秋景图,仍然在舞动着去年的欢愉。而随着塞外的大雁西飞,愁绪不觉涌上心头。

注释

  • 卧稻: 指稻田。
  • 游人簇远洲: 游人聚集在远处的小洲上。
  • 白发: 这里指年长的人。
  • 红袖醉: 形容年轻女子喝醉了酒,衣袖鲜艳。
  • 戎州: 地名,可能是指某个与军事有关的地方。
  • 黄花: 可能是指菊花,象征着高洁和长寿。
  • 青眼: 形容目光清澈,表示对风流的向往。
  • 西楼: 指的是某个地方的楼阁,象征着秋天的景致。
  • 塞雁: 指的是从边塞飞来的大雁,象征着离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涪翁,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诗词以清新洒脱、意境深远著称,是"苏黄"中的重要代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黄庭坚中年时期,个人生活经历丰富,对人生的感悟也愈加深刻。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结合个人的愉悦与忧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描绘雨后稻田的景象,展现了一个生动的田园生活场景。开头“卧稻雨馀收”便将读者带入一个经过雨水滋润后的丰收季节,给人一种清新、舒畅的感受。游人们聚集在远洲,构成了一幅热闹的画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白发又扶红袖醉”这一句中,白发与红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老年与青春的交错,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这一对比,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接下来的“青眼想风流”则体现了一种对往昔风流韵事的怀念,诗人似乎在追忆曾经的欢愉与洒脱。而“画出西楼一帧秋”,则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秋天的意境在这里被浓缩为一幅画,既有视觉的美感,也蕴含着诗人对秋天的深情。

最后一句“塞雁西来特地愁”则将情感推向高潮,随着大雁的飞来,愁绪涌现,形成了情感的反转。整首词在欢快中夹杂着淡淡的忧伤,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多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卧稻雨馀收: 描述稻田在雨后丰收的景象。
  2. 处处游人簇远洲: 游人们聚集在远处的小洲,表现出热闹的场景。
  3. 白发又扶红袖醉,戎州: 年长者扶持醉酒的女子,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4. 乱折黄花插满头: 人们在欢庆中随意折花,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5. 青眼想风流: 体现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向往。
  6. 画出西楼一帧秋: 秋天的意境被艺术化,增添了诗意。
  7. 还把去年欢意舞,梁洲: 继续沉浸在去年的欢愉中。
  8. 塞雁西来特地愁: 大雁的归来让人心生愁绪,形成情感的对比。

修辞手法:

  • 对仗: “白发”与“红袖”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 将稻田与游人赋予生命,增添了生动感。
  • 比喻: “画出西楼一帧秋”,将秋景艺术化,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情的交织,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青春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刻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卧稻: 象征丰收与自然的美好。
  • 游人: 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 白发与红袖: 对比象征老年与青春的交错。
  • 黄花: 象征着高洁与庆祝。
  • 西楼: 象征秋天的静谧与美丽。
  • 塞雁: 代表着故乡与离愁,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苏轼
    B. 黄庭坚
    C. 李白

  2. 诗中“白发又扶红袖醉”表现了什么? A. 繁忙的都市生活
    B. 老人与年轻人的温情交织
    C. 自然的美丽

  3. “塞雁西来特地愁”中的“塞雁”指的是什么? A. 大雁从北方飞来
    B. 雁群飞往南方
    C. 雁群在河边栖息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黄庭坚的《南乡子》更多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热闹与自然美,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女性对爱情与生活的细腻感受。两者在情感上都有深刻的描绘,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黄庭坚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