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宗社稷是谁亡,
独向迎仙斩二张。
景运门前方议事,
杀身不必咎扶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意在探讨历史中权力的更迭与人物命运。诗中提到的太宗是指李世民,他的统治下,国家强盛,但也伴随许多牺牲。诗人询问,究竟是谁让国家如此衰亡,接着提到他独自一人面对挑战,象征性地斩杀了二位名将张士贵和张公瑾。最后一句表明,面对政治风波,与其追究责任,不如坦然面对生死。
注释:
-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因其治国有道而被后人称颂。
- 社稷:指国家和人民,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物神,合起来代表国家的安危。
- 迎仙:象征对神明或理想的追求。
- 二张:指历史上的两位张姓将领,可能是指张士贵和张公瑾。
- 景运门:唐朝的一个重要地标,象征权力中心。
- 扶阳:指古代对阳光、阳气的信仰,象征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创作时常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政治的关注,风格上较为严谨、深邃。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宋代,正值王朝更替、政局动荡之际,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咏史下·五王》通过对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探讨,揭示了权力背后的复杂关系与历史的无情。诗人以“社稷”开篇,便引出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关系,暗示着对于历史责任感的思考。接着,诗中提到的“二张”,则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溯,反映了诗人对将领忠诚与背叛的思考,表现出政治斗争中的个人牺牲。
“景运门前方议事”的描写,既是对权力中心的直观呈现,更是对权力游戏中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最后一句“杀身不必咎扶阳”,表明诗人在面对历史与命运时的豁达态度,提醒人们不必过于纠结于过去的得失,而应坦然面对生死,积极面对未来。
整首诗在形式上紧凑,字句间的对仗工整,意象深邃而富有哲理,展现出陈普对历史深刻的见解和对人性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太宗社稷是谁亡:提问历史上导致国家衰亡的真正原因,暗含对历史人物的质疑与反思。
- 独向迎仙斩二张:诗人自比独立面对挑战,斩杀二张象征着对敌人的果断与无畏。
- 景运门前方议事:描绘权力中心的紧张气氛,暗示政治斗争的复杂与残酷。
- 杀身不必咎扶阳:展现诗人的豁达态度,面对生死与历史,选择了宽容与理解。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拟人、对仗及象征等手法,使得情感更加深邃。对“社稷”的提及象征着国家的命运,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揭示了历史的悲剧与人性的复杂,反映出诗人在面对历史变迁时的思考与感悟,强调了责任与担当。
意象分析:
- 社稷:象征国家的命运与安危,承载着历史的重负。
- 二张:象征忠诚与背叛,反映出权力斗争的残酷。
- 景运门:权力的象征,也是历史变迁的见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太宗社稷是谁亡”中“社稷”指什么? A. 国家
B. 个人
C. 家庭
D. 学校 -
“杀身不必咎扶阳”表达了什么态度? A. 追究责任
B. 坦然面对
C. 愤怒不已
D. 逃避现实 -
诗中的“二张”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A. 张飞与关羽
B. 张士贵与张公瑾
C. 张扬与张素
D. 张学良与张作霖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陈普的《咏史下·五王》与杜甫的《兵车行》,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但陈普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而杜甫则表现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