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平山菊涧》

时间: 2025-01-22 22:07:14

卑卑梯接俗,望重若蒿蓬。

作俑系何代,弥天以送终。

闹居常愤切,易簧愈昭融。

一二人家化,骎骎似洛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平山菊涧》 作者: 陈普 〔宋代〕

卑卑梯接俗,望重若蒿蓬。
作俑系何代,弥天以送终。
闹居常愤切,易簧愈昭融。
一二人家化,骎骎似洛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与世俗接轨的景象,仿佛在低矮的阶梯上攀登,所望之人却像杂草一般微不足道。人们为谁而作俑,究竟是哪个时代的事,最终却是为了送别已逝的灵魂。喧闹的居所总是充满愤怒,简单的乐器声愈加显得清晰融洽。只有一两户人家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如同洛阳的繁华,显得生机勃勃。

注释

  • 卑卑梯接俗:指低矮的阶梯与世俗相接,形容生活的平凡。
  • 望重若蒿蓬:所寄希望的人像蒿草一样平常,暗示失望。
  • 作俑系何代:作俑是为死者祭祀,提问这是什么时代的行为,表现对传统的反思。
  • 弥天以送终:将灵魂送往天际,表达一种丧失的沉重。
  • 闹居常愤切:喧闹中常有愤怒之情。
  • 易簧愈昭融:简单的乐器声愈加清晰,传达一种和谐的感觉。
  • 骎骎似洛中:形容生活的生机,像洛阳的繁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以抒情见长,常常反映社会现象和个体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困惑和对传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挽平山菊涧》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在平凡与喧闹中寻求内心宁静的场景。诗中用“卑卑梯接俗”开篇,便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失落。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表达了一种对社会的批判和个人情感的反思。特别是“作俑系何代”的提问,既是对传统祭祀文化的思考,也反映了诗人对现代生活的迷茫。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对乐器声的描绘,展现了尽管生活环境喧闹,但仍然有一丝和谐与生机的存在。“骎骎似洛中”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向往。

整首诗在形式上并不拘泥,语言虽平易,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思考。通过对比与反思,诗人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唤起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卑卑梯接俗:描绘一种生活状态,表达人在世俗中的无奈。
  • 望重若蒿蓬:希望的落空和失落感,表达对人际关系的失望。
  • 作俑系何代:对传统习俗的质疑,反映时代变迁的思考。
  • 弥天以送终:传达对生死的沉重思考,表达对逝去者的哀悼。
  • 闹居常愤切:描绘一种生活的烦恼与不满。
  • 易簧愈昭融:即使在嘈杂中,也有和谐的音乐存在,象征生活中的美好。
  • 一二人家化:少数人家庭的幸福与生机,与周围的喧闹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望重若蒿蓬”,将希望比作微不足道的杂草。
  • 对仗:如“闹居常愤切,易簧愈昭融”,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作俑系何代”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生活的反思与对传统的质疑,表现出诗人对喧嚣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的追求。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在复杂社会中寻求内心宁静的灵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活的阶梯,反映出人们在世俗中的攀登与努力。
  • 蒿蓬:暗示希望的渺小与无力。
  • 作俑:传统祭祀文化的象征,反映出对过去的追溯。
  • 乐器:象征生活中的和谐美好,传达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卑卑梯接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希望
    B. 失望
    C. 快乐

  2. “作俑系何代”反映了什么样的思考? A. 对传统的追溯
    B. 对现代的赞美
    C. 对未来的展望

  3. 诗中提到的“骎骎似洛中”意指什么? A. 人生的繁华
    B. 心灵的宁静
    C. 生活的艰难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陈普的《挽平山菊涧》更多地表现了对传统的反思与对喧嚣生活的感慨,而杜甫则是在国家动荡中流露出对家国的忧虑。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但同样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语言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