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
时间: 2025-04-28 22:59: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雨
尘起一月忧无禾,
瓦鸣三日忧雨多。
书生重口轻肝肾,
不如墙角蚯蚓方长哦。
少昊行秋龙洒道,
风作万木皆商歌。
病夫强起开户立,
万个银竹惊森罗。
人间伟观如此少,
倚杖不觉泥及靴。
菊丛欹倒未足道,
老境知奈梧桐何。
是事且置当务本,
菜圃已添三万科。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表达的意思是:一个月以来,因为没有粮食而心中忧虑,最近三天的雨声让人更加担心。书生只顾口头之言,轻视身体健康,不如墙角的蚯蚓活得自在。少昊的秋龙洒下雨水,风吹得万树皆在歌唱。生病的人勉强站起来,万根竹子因风而惊动。人世间的伟大景观真是少之又少,拄着拐杖却不知泥土已经沾满了靴子。菊花丛倒下也未必值得一提,年老时又如何面对梧桐。眼下的事情还是放到一边,菜园里已经增添了三万种蔬菜。
注释:
- 尘起:尘土飞扬,形容干旱的天气。
- 书生:指读书人,通常指知识分子。
- 轻肝肾:轻视身体健康,注重口头表述。
- 墙角蚯蚓:象征一种朴实而坚韧的生存方式。
- 少昊: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象征秋天的到来。
- 万木皆商歌:意象描绘自然界因秋风而生的和谐景象。
- 银竹:竹子的象征,代表着高洁与坚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与义(约1045年-1121年),字公辅,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歌以豪放、洒脱的风格见长,常常表现出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秋雨》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民生艰难的时刻,诗人通过描绘秋雨与生活的关系,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和对生存状态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雨》一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世的感悟。开篇“尘起一月忧无禾”以忧虑的情绪引入,表现了秋天的干旱与人们的苦恼。接着提到书生的口头言辞与身体健康的轻视,反映了知识分子对于实际生存的不切实际。诗中通过“墙角蚯蚓”的意象,传达了对简单生存方式的赞美,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珍视。
随着诗意的展开,少昊的秋龙洒道,描绘出秋季的丰收与自然的和谐美,使诗歌的情感逐渐转向希望与美好。然而,病夫的无奈与“倚杖不觉泥及靴”的细节,又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最后,菊丛的倒下和对老境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在面对人生的无常与衰老时的沉思。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富有哲理,情感上则是由忧虑转向思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慨。通过诗人对秋雨的敏锐观察,读者不仅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也引发对人生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尘起一月忧无禾:阐述了一个月以来因干旱导致的忧虑。
- 瓦鸣三日忧雨多:形象描绘了雨声频繁带来的忧虑。
- 书生重口轻肝肾:批评书生空谈而忽略身体健康。
- 不如墙角蚯蚓方长哦:赞美蚯蚓的简单生存方式。
- 少昊行秋龙洒道:描绘秋天的降雨,带来丰收的希望。
- 风作万木皆商歌:自然界因风而歌唱,表现了和谐的画面。
- 病夫强起开户立:病人强迫自己站立,表现生活的艰辛。
- 万个银竹惊森罗:风中竹子的震动,象征大自然的力量。
- 人间伟观如此少:感慨人世间的伟大景观的稀少。
- 倚杖不觉泥及靴:形容拄着拐杖却不知泥土沾满了靴子,表现生活的困扰。
- 菊丛欹倒未足道:菊花的倒下似乎无足轻重,反映了老年的无奈。
- 老境知奈梧桐何:对老境与梧桐的感慨,表现对生命的思考。
- 是事且置当务本:强调实际事务的重要性。
- 菜圃已添三万科:表达对农业种植的关注与坚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生比作轻视健康的人,蚯蚓则是坚韧的象征。
- 拟人:自然景象如风与雨被赋予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称的美感,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秋雨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出在困境中对生存的坚韧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尘土:象征干旱与忧虑。
- 雨声:代表自然的变化与人们的情感。
- 书生:象征知识分子与理想主义。
- 蚯蚓:代表朴实与坚韧的生存态度。
- 秋龙:象征秋天的到来与丰收的希望。
- 病夫:体现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 菊花:象征高洁与坚韧,也反映老年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墙角蚯蚓”象征什么?
A. 知识分子
B. 自然的坚韧
C. 生活的奢华
D. 忧虑 -
“倚杖不觉泥及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轻松愉快
B. 忽视现实
C. 生活的困扰
D. 对未来的希望 -
诗中提到的“少昊”代表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世的关系,体现出对国家与家庭的忧虑。
- 李白的《月下独酌》:表现了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情感基调较为乐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美与哲理》